丁伯林

作品数:20被引量:1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池州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主题:诗歌叙事抗战名将反讽情境反讽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海社会科学》《铜陵学院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董永遇仙”故事系统中傅员外形象的叙事分析被引量:3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102-105,共4页丁伯林 纪永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W032:<青阳腔研究>)
"善"与"恶"是对立的,理论而言它不可能体现在一人之身。然而,在"董永遇仙"这一故事系统中,不同叙事者笔下傅员外的形象却呈现出前后完全不同的善与恶的道德对立。透过这一现象,能够发现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强大渗透力与宰制性。
关键词:傅员外形象 “董永遇仙”故事 善恶演变 
文化身份与名将叙事论
《江淮论坛》2010年第4期170-175,共6页丁伯林 
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人文重点项目"安徽抗战名将叙事研究"(2010sk501zd)
叙述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将领特别是正面战场著名将领的文本深具历史、政治和想象的多种弹性导向,在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它们被置于民族记忆的角落而不被提起,有些甚至被蒙上了厚厚的尘垢。然而,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应该有大历史书写的深度、...
关键词:文化身份 抗战名将 叙事 
论叙事张力——从“孤军八百”事件说起
《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55-63,共9页丁伯林 曹武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2010sk501zd)
因为时间的不可逆,任何事件的表现形式都是唯一的,因而传统的历史文本就被认为是这一唯一呈现形式的复制品,并对它产生了毫无戒心的心理依赖,也就是认为历史文本是已发生事件的镜像,是真实的。然而,新历史主义认为,事件是真实的,但经过...
关键词:叙事张力 想象 新历史主义 孤军八百 
审视跨文化视野中的“作者之死”
《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95-98,共4页丁伯林 
源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西方诗学,重视文学摹仿外在现实世界的作用,注重的是文学文本的独立性,而消解、漠视创作主体的独特地位;中国理论界则以"诗言志"这一命题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注重创作主体与作品之间的相融与相依,强调"心...
关键词:审视 跨文化 “作者之死” 中西诗学 
高师课程设置缺陷与毕业生人文素质阙失
《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130-132,138,共4页丁伯林 
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08jyxm446)
作为教育事业的母机,高师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未来的教师,高师院校毕业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优秀的人文素质,方能胜任教师这一神圣的使命。本文就高师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开设及实...
关键词:高师院校 课程设置 人文素质 阙失 
“大刀”叙事
《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157-161,共5页丁伯林 
抗战时期中国军人用手中的大刀与日本人枪炮的搏杀,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悲壮的故事,使得"大刀"这一冷兵器上升为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斗争精神的文化符号。这一文化符号被不同的文学文本叙述与表达,则凸现出基于叙事视角选择而采用不同的叙...
关键词:叙事谋略 文化符号 中国军人 抗战时期 斗争精神 中华民族 文本叙述 视角选择 
从遮蔽走向开放的叙事选择——从汶川大地震看媒体叙事的进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173-176,共4页丁伯林 
作为叙事学的一个分支,新闻叙事比任何其它的叙事都更易受到当下意识形态的干预与支配,因此媒体的开放度其实正是折射了当下政府的处事心态。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几次大地震中媒体叙事的不同表现,可探寻这种不同表现的根源之所在。
关键词:媒体叙事 汶川地震 遮蔽 开放 
被地震唤醒的诗人和诗歌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2期137-140,共4页丁伯林 
关键词:诗歌 地震 唤醒 人和 《人民文学》 《民族文学》 中国文坛 文学作品 
叙事视角的盲点与想象的张力——兼论有关张自忠将军的文本叙事
《抗战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124-138,共15页丁伯林 
叙事作品的视角是叙事主体赖以观照对象、表现对象的起点,它折射着主体的审美趣味与美学选择。但由于客观原因而致叙事视角灭失的情形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维系叙事的线性流畅与横向丰满,使某一灭失的视角得以重现,叙事者往往启...
关键词:叙事视角 盲点 想象 张自忠 
彰显人性关怀
《中国记者》2008年第11期73-73,共1页丁伯林 
汶川地震虽然已经过去,它留在人们心头的伤痛或许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平复;但通过这次大灾,我国新闻媒体展示出的整体风貌,不仅给国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国外媒体也给予高度评价。
关键词:人性关怀 新闻媒体 国外媒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