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萍

作品数:28被引量:3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高校大学语文公文写作和谐人格教学内容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农机化研究》《高等农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求是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永远的故乡风云——萧红、迟子建乡土小说比较被引量:1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91-94,共4页郑孝萍 张明明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萧红;迟子建乡土小说比较研究"(编号:11532007)
萧红和迟子建这两位来自北国的作家,她们共同关注着家乡的景,深爱着家乡的人。她们笔下的景与人的相同之处来自于地域因素,不同之处则体现了各自的创作追求。萧红关注这片土地上的蛮荒和苍凉,启蒙是她高扬的旗帜。迟子建则更多地展示这...
关键词:萧红 迟子建 乡土文学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11-113,共3页王洋 郑孝萍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作家及流亡文学研究"(编号:08E049);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萧红;迟子建乡土小说比较研究(编号:11532007)
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自然 人生美学 
余华小说精神探索的困境被引量:2
《学术交流》2011年第2期174-176,共3页郑孝萍 
在创作中,余华走上了备受煎熬的精神苦旅,但在他的精神旅途之中,我们还发现了他思考得不完备之处,也就是他对人类存在认识的局限:他对暴力与死亡的迷恋,使得其作品在指证苦难存在时让读者感到压抑和绝望;把"活着"当成最高目标,让人的存...
关键词:余华小说 精神探索 困境 
承接《论语》精华 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被引量:1
《学术交流》2010年第10期138-141,共4页王春林 郑孝萍 
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应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特别是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主要有"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和"义以为上"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都可以供我国现代企业...
关键词:《论语》 企业文化 建设 
道家“无为而治”对企业管理思想的启示被引量:3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58-61,共4页王春林 郑孝萍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统治术,即顺应自然、无所妄为、杜绝干预的治术。对今天的企业管理者而言,应借鉴道家的"行不言之教"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思想,以调动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要实施"无为而治",企业领导者必须培养老子提倡的...
关键词:无为而治 企业管理思想 启示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希望与绝望的两歧意识被引量:2
《学术交流》2008年第12期259-262,共4页郑孝萍 
作为启蒙主义者,鲁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要立"真人",传统这个"染缸"必须彻底清洗。但是,现实中传统的强大和毁灭的力度又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小的变革的于事无补,大的变革的困难重重。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虚无。另一方面,他又...
关键词:鲁迅 《狂人日记》 两歧意识 
大众媒介影响下大众文化的特征被引量:4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82-84,共3页郑孝萍 
真正影响当代大众文化的是大众媒介,大众媒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是大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同时大众媒介又是文化的载体,引领了大众文化的"世俗化""视觉化"和"平民化"。本文强调大众媒介对大众文化深刻的影响和决定因素。
关键词:大众媒介 大众文化 特征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66-68,共3页郑孝萍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构建“和谐人格”,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基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定位于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建立一个课内外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和谐人格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传承被引量:2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36-137,共2页郑孝萍 韩大猛 
传承人文精神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情感,加强学生的责任感,调节个人情感,养成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人格和高雅气质,引发联想、想象,进行思维训练。这些功用的产生是在生动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 传承 
“大学语文”与培养和谐人格被引量:5
《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3期57-58,共2页刘梅 郑孝萍 
社会是否和谐,与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关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对个体来说,要特别重视和谐人格的培养。一个具有和谐人格的个体.应将个体需要、动机和意志所导致的行为规范.纳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
关键词:大学语文 和谐人格 高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