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秋

作品数:11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占有》女性人物《当幸福来敲门》巴比特讽刺手法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边疆经济与文化》《短篇小说(原创版)》《芒种》《作家》更多>>
所获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解析影片《当幸福来敲门》的文化价值观被引量:1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年第12期80-81,共2页李佳秋 
《当幸福来敲门》上映于2006年,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讲述了克里斯·加德纳通过艰苦奋斗战胜了诸多挫折,从社会底层奋斗成为成功人士的故事。影片传达了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主人公努力进取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对亲情...
关键词:电影 文化价值观 《当幸福来敲门》 
从普世价值观探析莱辛小说中的女性思想
《作家》2013年第03X期40-41,共2页李佳秋 
多丽丝·莱辛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以女性的视角来体验生活,进而对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批判。因为各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同,所以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具有多方面的主题内容,并且女性主义的范畴也更加的宽广,莱辛的文学创作也表现出丰...
关键词:普世价值观 多丽丝·莱辛 女性思想 
从模因论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语言被引量:1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190-190,202,共2页李佳秋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514045)的研究成果之一;东北林业大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DGY2011-11)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发展的新兴理论。模因论的基础是模因,即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模因论与模因对于语言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本文基于模因论视角,重新审视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语言。
关键词:模因 模因论 大学英语 教学语言 
美国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刘易斯作品风格探讨被引量:1
《芒种》2012年第12期63-64,共2页李佳秋 
1930年,辛克莱.刘易斯凭借他文学创作中富有生活形象的叙事风格以及充满幽默智慧的文学创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文坛影响深远的作家。刘易斯通过文学来反映美国的社会现象与人情风貌,并充分发挥他的坚毅与才智。
关键词:辛克莱·刘易斯 美国文学 文学创作 批评语境 巴比特 诺贝尔文学奖 讽刺手法 小说作品 美国社会 语言描写 
曹禺剧作中的意象解读
《大舞台》2012年第7期12-13,共2页李佳秋 
在曹禺早期的剧作创作中,集中表现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传统文化氛围与生命个体产生的矛盾。曹禺在剧作中表达了对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热切的关注,也积极探寻出解决困境的出路。本文通过对曹禺早期创作的三部剧作的具体分析,探析...
关键词:曹禺戏剧 意象 《雷雨》 《日出》 《北京人》 
重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第16期86-87,共2页李佳秋 
《洛丽塔》的作者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名俄裔美国作家,出生于俄国,在布尔什维克时期随家人流亡,大约在20世纪中期辗转至美国,自此开始了他在英语界的文学创作生涯...
关键词:《洛丽塔》 洛丽塔 夏洛特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亨伯特 
从戏仿文体视角重读小说《金字塔》
《芒种》2012年第16期84-85,共2页李佳秋 
威廉·戈尔丁作为二战后一位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亲身经历了二战的洗礼。戈尔丁于1911年出生在英国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促使他在幼年时期就特别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他7岁时开始尝试写作。戈尔丁创作了许多广为人...
关键词:金字塔 威廉·戈尔丁 戏仿 文学作品 小说 英国社会 文体 幼年时期 等级制度 社会地位 
尤金·奥尼尔的狂欢式书写风格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第10期53-54,共2页李佳秋 
一、尤金·奥尼尔及其作品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享有世界性意义。在他的一生创作生涯中,曾获得了四次的"普利策奖",并且以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真挚情感和奋发的精神力量,终于在193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美国文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奥尼尔 狂欢式 
英国作家伍尔夫的“非个人化”叙事理论探讨
《芒种》2012年第8期57-58,共2页李佳秋 
伍尔夫是西方文学界提倡和践行"非个人化"创作的关键人物。艾略特是首个提出"非个人化"理论的作家,伍尔夫在潜心学习该理论的前提下开始号召文学界将"非个人化"理论实践于文学创作中。
关键词:非个人化 伍尔夫 文学创作 艾略特 西方文学 作家 作品 理论探讨 理论实践 写作风格 
对《占有》中女性人物的研究被引量: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117-118,共2页李佳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原理已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评论,在《占有》这部小说中更体现了它的价值。通过对不同时代四位女性的共同心理及内心渴望的探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女性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就要寻求自我、本我、超我的平衡——首...
关键词:《占有》 女性人物 精神分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