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姝波

作品数:15被引量:10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拜厄特传记A.S.拜厄特澳大利亚文学《简爱》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当代外国文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国外文学》《外国文学评论》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沃波尔的焦虑和愿景:《奥特朗托城堡》中哥特想象的政治解读被引量:1
《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第1期169-180,共12页陈姝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12&ZD172)的阶段性成果
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朗托城堡》问世于英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十八世纪中后期,它融古代传奇与"现代"写实小说两种文体于一炉,开启了哥特小说创作的先河,其中的哥特元素形象地表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焦虑。本文从政体、身份、性...
关键词:霍勒斯·沃波尔 《奥特朗托城堡》 哥特想象社会转型 
失真的自我——论《吹口哨的女人》对“自由女性”的重构
《国外文学》2015年第1期65-73,158,共9页陈姝波 
本文探讨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在《吹口哨的女人》中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一个所谓"自由女性"的特殊群体生存状态的重构。文章从作品内众多"变形"和"伪饰"意象入手,考察"自由女性"从外表到内在"失真"的状态,从而揭示她们自诩的"自...
关键词:A.S.拜厄特 《吹口哨的女人》 “自由女性” 变形 伪饰 
天使之死:论《静物》中斯蒂芬尼·波特的悲剧人生
《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73-82,共10页陈姝波 
本文围绕A.S.拜厄特的小说《静物》中女主人公斯蒂芬尼·波特的"意外"死亡情节,探讨作家蕴含其中的对女性自处问题的思考。文章指出,斯蒂芬尼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知识女性,虽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和人生理想,但是在当时女性"回归家庭"的社...
关键词:A S 拜厄特 《静物》 死亡情节 性别意识形态 50年代的英国 
乌托邦的陷阱:论拜厄特的《巴比塔》被引量:2
《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178-188,共11页陈姝波 
20世纪60年代是英国一个动荡混乱的历史时期,而对于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一方面随着反文化运动的展开,她们拥有了比前辈女性更多的自由,因而对人生也多了期许;另一方面,面对席卷而来的自由浪潮,如何理...
关键词:《巴比塔》 “60 年代” (反)乌托邦 自由 
巴别塔下的喧哗:60年代英国的文学重构——从“语言危机”的角度解读拜厄特的《巴别塔》
《外国文学》2012年第5期60-67,158,共8页陈姝波 
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的小说《巴别塔》,从"语言"的角度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风貌。它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历史性地"再现"了当时语言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由此带给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本文围绕小说的中...
关键词:A S 拜厄特 《巴别塔》 语言危机 “60年代”英国 
替人井里取水——评《影子里的井:一个作家的澳大利亚文学之旅》
《外国文学动态》2011年第3期55-57,共3页陈姝波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跋”中写道,优秀的读者读书,尤其是读文学名著,不是为学术的目的,沉迷于各种各样的概念当中,而是直接走到作品活生生的心脏,探索它们的“构造”。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 美国作家 影子 纳博科夫 文学名著 沉迷 
传记是这样“出炉”的:理论的想象和虚构被引量:3
《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3-11,共9页陈姝波 
A.S.拜厄特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学者型作家,对理论的高度自觉是她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本文探讨了她的近作《传记家的故事》中作家对于后结构主义理论、特别是"作者的消失"和"历史文本性"理念的想象和虚构,认为它是一部将后结构主义理论的...
关键词:A.S.拜厄特 《传记家的故事》 后结构主义理论 作者 历史 
传记家的故事(节译)
《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12-18,共7页A.S.拜厄特 陈姝波 黄原竟 
关键词:传记 故事 理论教育 人情世故 “真实” 现实世界 生活 亢奋 
悔悟激情——重读《弗兰肯斯坦》被引量:22
《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129-136,共8页陈姝波 
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包涵了丰富的道德寓意,其中对个人主义激情的反思尤为深刻。本文认为,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悲剧人生的根源是他对个人激情(passion)的放纵,对科学知识狂热而无所顾忌的追求。作品揭示了现代个人主义追求对社...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 小说 个人主义 英国 
为英语“文学道路”正名被引量:12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102-107,共6页殷企平 陈姝波 
近年来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 ,“文学道路”成了贬义词。在这一现象背后 ,潜伏着这样一种普遍的假设 :英语教育旨在摄取信息 ,掌握技巧 ,获得实际知识和技能 ,而文学则仅仅是一件饰物———只能用来点缀以市场经济这个硬核为主导的课...
关键词:英语文学 英语教学 文学的价值 高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