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胜

作品数:13被引量:9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主观性副词句法句重音语义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语言研究》《语文建设》《中国语文》《对外汉语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也说“了_2”的行、知、言三域被引量:13
《中国语文》2011年第5期427-429,480,共3页张宝胜 
肖治野、沈家煊发表在《中国语文》2009年第6期上的论文《“了:”的行、知、言三域》(以下简称《三域》),给句尾语气词“了2”的语义刻画提供了一个很实用的框架。笔者读后,获益良多,并进一步思考了这个问题。一得之见,补缀于后。
关键词:《中国语文》 2009年 句尾语气词 沈家煊 简称 语义 
德汉配价语法研究说略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103-108,共6页张宝胜 
本文简要回顾了配价语法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德语配价语法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三十余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的一得之见。我们认为,在配价语法理论的框架之内,把德、...
关键词:德语 汉语 配价语法 比较 
“再”与“还”
《对外汉语研究》2008年第1期13-22,共10页张宝胜 
本文在一定数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论证"再"与"还"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副词。"再"是谓中副词,主要表示增量;"还"是辖谓副词,主要表示情态。以往研究所发现的"再"与"还"的相异之处,大都与此有关。本文还对这两个副词表示"追加"义时的不对称情...
关键词:增量 情态 主观性 追加 否定 
“名1(代)+的+名2”中名2的省略被引量: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121-126,共6页张宝胜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解释“名1(代)+的+名2”中名2能省略或不能省略的原因,其结论是:只有当名1(代)和名2处于同一认知框架,并且名1(代)的认知显著度明显高于名2时,名2才能省去。
关键词:“的”字句短语 省略 认知模型 显著度 调控 
“宁可”复句的语义特征被引量:16
《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53-59,共7页张宝胜 
根据“预设评价”的概念,“宁可”复句的语义特征是:付出代价,获取正面结果或避免负面结果。这个语义特征又归因于人们共同的诸如“趋利避害”、“为获益而先受损”等语境心理。16种在逻辑上应该有的“宁可”复句形式只有4种形式的原因...
关键词:宁可 预设评价 语境心理 综合语义值 
成语的句法—语义功能——“他这样做是P的”跟“他这样做是P”中P的对立被引量:1
《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3-8,共6页张宝胜 
本文认为,“他这样做是P的”跟“他这样做是P”中P的对立,不仅仅或主要不是因为前一句式中P的语义特征是述事,后一句式中P的语义特征是述人。我们的分析论证先从P是单个词的情况入手,进而扩展到P是成语的情况。结论是:前一句式是评价句...
关键词:动词性 形容词性 成语 句法一语义功能 
与双宾句相关的两个问题——兼论“描写”与“解释”的关系被引量:4
《汉语学报》2006年第2期62-68,共7页张宝胜 
本文就与现代汉语双宾句相关的两个问题作了一点拾遗补缺的研究,希望以此能够说明一个问题:在当前的汉语语法研究中,“解释”比“描写”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但是,“解释”必须以“描写”的充分和正确为其坚实基础。从这个意...
关键词:双宾句 描写 解释 认知 
名词前修饰成分的排序规律
《语文建设》2005年第4期53-54,共2页张宝胜 
关键词:修饰成分 规律 排序 中心名词 事物 表达 
《现代汉语置放动词配价研究》补议被引量:1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25-30,共6页张宝胜 
本文在《现代汉语置放动词配价研究》(徐峰1998)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置放动词的配价问题。我们认为,一、在确定一个动词是不是置放动词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已经设立的语法鉴定框架。二、不能依据处所成分带与不带、带什么方位词,给置放...
关键词:《现代汉语置放动词配价研究》 补议  配价问题 语法 语义 语文教学 
副词“还”的主观性被引量:47
《语言科学》2003年第5期71-76,共6页张宝胜 
本文通过句重音对比,发现表示“继续”、“持续”义的副词“还”在不负载句重音时,除了表示“继续”、“持续”的意义外,还具有主观性:说话人认为该命题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事实。“还”的主观性只发生在一般命题句,而不发生在常理命题...
关键词:句重音 主观性 常理命题 元语增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