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静

作品数:9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杜波依斯归来巴赫金埃利森呼应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求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马尔科姆·X》:双重意识“困囿”下的张力
《当代电影》2015年第12期164-166,共3页张静静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非裔文学史: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13&ZD127)的阶段性成果
非裔美国人天赋着一种双重意识,这特殊的身份意识不可避免地投射到艺术创作上,呈现出艺术与政治间的矛盾与张力。作为典型的黑人艺术,由斯派克·李执导的《马尔科姆·X》表明,双重意识一方面是羁绊,但亦可以是一种独特的视角与能力。本...
关键词:《马尔科姆·X》 斯派克·李 双重意识 张力 
论《黑人的灵魂》中的灵歌与种族记忆被引量: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47-53,60,共8页张静静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非裔文学史:翻译与研究"(13&ZD127)的阶段性成果
《黑人的灵魂》是非裔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扛鼎之作,它以深刻的思想和精练的语言确立了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黑人灵歌的独特运用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也是其灵魂所在。为进一步探析杜波依斯的文学贡献以及美国黑人文化与文学传统,本文...
关键词:灵歌 杜波依斯 种族记忆 黑人的灵魂 
呼应与对话:埃利森与巴赫金之比较研究被引量: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141-149,198,共9页谭惠娟 张静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史"(13AWW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国非裔文学史>翻译与研究"(13&ZD127)之阶段性成果
美国非裔作家拉尔夫·埃利森和俄罗斯文学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都是被边缘化的思想家,他们的边缘身份成就了他们各自的文学批评思想。有着正规音乐教育背景的埃利森,成功地将美国黑人音乐中的呼应模式运用于文学创作中,赋予了黑人音...
关键词:埃利森 巴赫金 呼应 对话 文化思想 
杜波依斯的黑人女性观被引量:1
《求索》2014年第5期173-177,共5页张静静 谭惠娟 
对黑人女性的关注渗透在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的生活与创作中,这几乎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刻度,将其与同时代的诸多美国黑人学者区分开来。作为一个意义丰富的索引,黑人女性在其生活与创作中的位置也折射出杜波依斯整体的政治文化思想与...
关键词:黑人女性观 复杂 母性 黑人文化 
杜波依斯对白色性的阐释与批判被引量:2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76-79,共4页张静静 
在《黑人的灵魂》中,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开创性地对美国黑人的尴尬身份做出了犀利明确的诠释,他们从出生便带着"帷幕"(Veil),天赋着"双重意识"(Double Consciousness)来认识自我,观察世界。透过帷幕,杜波依斯也一直用犀利的笔锋阐释...
关键词:白色性 畸形 殖民 经济 阶级 
“洞穴喻”观照下的《约翰的归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83-86,共4页张静静 谭惠娟 
柏拉图在《理想国》提出的"洞穴喻"以其深意和张力给了世人无限启迪。作为长期研究哲学与历史的学者,W.E.B杜波依斯对柏拉图的思想有独到和深刻的理解。其著作《黑人的灵魂》多处影射柏拉图的"洞穴喻"。其中的短篇小说《约翰的归来》则...
关键词:洞穴喻 约翰的归来 教育 审美 
《黑烟之歌》赏析被引量:1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52-,54,共2页张静静 
《黑烟之歌》(The Song of the Smoke)是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所作的诗歌。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诗歌形式、内容及其"黑烟"意象的赏析,揭示出诗歌要表达的黑人自...
关键词:黑烟之歌 自豪感 抗争 
《约翰的归来》中人物的异化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79-79,共1页张静静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的短篇小说《约翰的归来》,指出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在种族歧视阴影下发生异化,从而展示美国种族主义的危害。
关键词:种族主义 异化 
麦卡锡小说《路》中父爱的生命哲学
《青春岁月》2011年第6期50-51,共2页张静静 
在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在一场巨大的世界性灾难后,整个世界变成了人间地狱。人类文明道德准则趋于瓦解。小说中的父亲,尽管充满了绝望和不堪,依然尽力将人类美好和善良的一面传递给他的儿子。其中的深深父爱...
关键词:文明 美好 希望 快乐 尊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