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

作品数:19被引量:3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严歌苓历史叙事《巫言》身体主体《老子》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文文学》《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文学批评》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虚室生白:《庄子》的心隐与心隐空间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53-60,95,共9页潘文文 张艳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道家与空间”(21YJA72000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东西北专项“道家视域中的身体、性别与空间”(GD20YDXZZX18)。
《庄子》隐逸思想以心隐为本,是学界的主流看法,但心隐的空间属性却常被淡化,故此,清晰辨析《庄子》心隐空间的内涵、表现形式与实现途径就尤为必要。《庄子》的心隐空间是葆有生命本性的心灵空间,指涉身心一如的生命体对道境的冥契,心...
关键词:  心隐 心隐空间 
葛亮《北鸢》的历史叙述与文化想象被引量:1
《上海文化》2020年第2期34-41,97,125,共10页张艳艳 
汕头大学文学院妇女研究中心项目“儒家与新世代文艺创作中的性别书写”(项目号:003-51001815)的阶段性成果
葛亮的《北鸢》在民间日常、人伦日用中展开历史叙述。由饮食风物见文人化日常;以家常化视角塑造人物,凸显家国格局中的家本位立场;书写绅商阶层的身份认同,呈现早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新变与文化连续性,彰显儒家主导的价值秩...
关键词:饮食 文人化 家本位 绅商 儒家 文化认同 
原儒之气:伦理与审美的交互生成被引量:1
《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第4期63-72,156,共11页张艳艳 
儒家修身的意义,除了外王事功之外,更大的魅力恐怕是不假外求的自我贞认,开出内向性的丰阔图景,获得个体存在自身的价值自足。基于此,从"以气构生"的进路,探讨原始儒家修身的自我圆成过程中,个体生命经由对诗、礼、乐的习得与践履,伦理...
关键词:原始儒家  伦理 审美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学术生成——王富仁先生新国学研究管窥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75-80,96,共7页张艳艳 
新国学作为现代中国学术整体的观念,是与王富仁先生打破学派壁垒、兼容并包的文化史观相携而生的。从生命体验出发,坚守学术的独立性与本位性是其主要特质,具体来讲,就是立足于知识分子的个体性与独立性、彰显民族文化身份的独立意识与...
关键词:新国学 王富仁 知识分子 认同 学术生成 
域外汉学《老子》性别议题的三个面向——女性至上、雌雄同体及无性别被引量: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44-51,共8页张艳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先秦儒道身体观的美学意义再考察"(10CZX049);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先秦环境美学思想研究"(Yq2013075)成果之一
在《老子》与性别的研究议题中,女性至上论者与无性别论者错将女性或婴儿当成身体主体。作为对"道"与圣人特质的隐喻表述,母、牝、雌、婴儿是身体意象而非身体主体。《老子》中富有主体性的人格构建是圣人,其社会性别呈现出雌雄同体的...
关键词:《老子》  婴儿 圣人 雌雄同体 概念隐喻 
《老子》之“身”辨:“有身”“无身”与“为身”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5-12,94,共8页张艳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先秦儒道身体观的美学意义再考察"(10CZX049);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先秦环境美学思想研究"(Yq2013075);汕头大学"基督教;生命教育与宗教文化"研究专项资助(STUCCS2013-L)
在老子以气构生的有机身体观及身物关系格局中,甄别形躯之身与精神之身并非是老子论身的关键;在目、心、志与腹、骨、气的对照关系中,老子有着对身体主体构成及其价值指向的贞认。以"无身"为身,勘破现实之身在形塑过程中的失真状态,消...
关键词:   圣人 有身 无身 为身 
魏晋士人身体美学的学理省察——以《世说新语》为核心的探讨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83-88,共6页张艳艳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先秦儒道身体观的美学意义再考察"(项目编号:10CZX049)
魏晋士人对于身体主体的审视,依然以"神契道境"为本,却已不舍形色容止,形色容止之美才是葆有清逸之境的确切落实。察其因由,形神表里符契的层次性身体构成是其隐在之底色,自《人物志》显其端倪,魏晋士人身体观承此底色,一转孟子践形论...
关键词:身体    
浑沌·感通·通感——庄子身体理论视域下的通感审美体验论被引量:1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33-38,91-92,共6页张艳艳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先秦儒道身体观的美学意义再考察"(10CZX049)
在庄子的身体理论视域中,对通感体验发生的身体主体情态进行哲理层面的反思与考察。庄子以气构生的身体观念与中古通感审美体验存在勾连关系,通感体验的特性不仅在五官感官的互通,其本质应在超越具体感官层面的生命一体融通,甚而物我一...
关键词:  通感 感官感知 身体主体 
书写何为?——论朱天文《巫言》书写本位意识与美学救赎实践的可能被引量:2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79-82,共4页张艳艳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诗学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CZW006
朱天文在近期力作《巫言》中体现了自觉的主体创作意图。在小说中写作者充分强调书写本身的本体论意义,藉书写构建存在物的纵深、多层次的灵性存在状态。而文章也进一步讨论其创作实践对现代都市景观化生存状态实现美学救赎的可能性。
关键词:朱天文 《巫言》 书写 物性 救赎 美学实践 
一个“怀乡症患者”的努力——对朱天文力作《巫言》的症候式解读被引量:3
《华文文学》2010年第1期63-67,共5页张艳艳 
文章对朱天文力作《巫言》进行症候式解读,揭示小说家独特叙事策略背后的主题诉求。小说文本在表达对技术时代强烈疏离感的情绪表征背后,隐含着朱天文对台湾综艺化时代景观的美学批判,由此展开以艺术拯救碎片化生存现状的文化努力。
关键词:症候 综艺化 技术 碎片化 文化原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