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51011)

作品数:57被引量:5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方汉文柳士军徐文杜明业胡程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池州学院淮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世界文学朗费罗世界文学史莎士比亚文学重构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后现代喜剧的梦魇世界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80-82,共3页汪凡凡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生态批评方法研究"(11BZW010);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12YJA751011);2014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2014BWX011)的阶段性成果
约翰·霍克斯的小说具有区别于传统哥特小说的恐怖特征及不同于西方传统喜剧模式的喜剧特质,霍克斯在小说中将恐怖性和喜剧性有机融合,实现了"险峻处化险为夷"和"欣喜时含泪地笑"的艺术效果。两者的融合赋予了霍克斯超越传统哥特作家的...
关键词:约翰·霍克斯 恐怖性 喜剧性 
一种新型的比较文学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11-115,132,共6页艾米丽.阿普特 方华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界文学史新建构"的中国化阐释(项目编号12AZD090);教育部一般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项目编号12YJA751011)
通过回顾吉奥吉欧·阿甘贝、塞缪尔·韦伯、厄多尔·格雷森特、雅克·德里达、肯尼斯·莱因哈德、爱德华·萨义德、列奥·斯皮策的关于语言与民族的关系和语言自身内部的对立与疏离的一些观点,文章认为语言按照民族、国家以及神圣术语...
关键词:克里奥尔语 洋泾浜语 语言国际主义 悖论 一种语文学上的人文主义 
朗费罗在中国的流传与本土化形象建构被引量:1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06-110,共5页柳士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12YJA751011)
在形象学的视野中,我们审视朗费罗作为一个文化形象在中国的介绍与接受,考察汉语文化系统中的意识形态对朗费罗形象构建的操纵,分析百年来国内五个版本的美国文学史中朗费罗的相关书写以及中国作家对朗费罗的想象。朗费罗的个人修养和...
关键词:形象学 朗费罗 君子 儒家思想 文化形象 
“魔幻现实主义”还是“传象现实主义”?——兼及跨文化翻译中的“言意象”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21-126,共6页陈红玉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世界文学史新建构"的中国化阐释>(12AZD09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12YJA751011)
文章对世界文学中存在较多争议的"魔幻现实主义"翻译提出新的见解,魔幻现实主义这一译名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与汉语翻译的"言意象"合一的原则存在牴牾之处。2012年瑞典学院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对此概念已经有了新解释,代表国...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言意象 跨文化翻译 传象现实主义 
V·S·奈保尔的小说美学观念与实践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27-132,共6页高照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项目批号:12YJA751011)
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发表了一系列小说美学观念,奈保尔认为文学应积极地介入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生境况;他信赖写作过程中的直觉和激情,强调形式和内容的独创但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虚构;他同时认为...
关键词:奈保尔 审美距离感 直觉 
当代小说《青雪盟誓》的后现代解读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46-49,共4页葛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12YJA751011)的成果之一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推进与后现代语境中"世界文学史重构"潮流出现,我国文学界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断流,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世界文学史上的缺位,提出了复兴传统民族文学形式的理性诉求。当代小...
关键词:《青雪盟誓》 章回体小说 后现代主义 世界文学 
电子传媒时代的世界文学
《中外文论》2015年第1期339-348,共10页杜明业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项目批准号:12YJA751011)的阶段性成果
从传播媒介和方式入手,考察了世界文学的生成历史语境,试图对'电子传媒时代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并考察当下该概念涉及的民族文学、网络文学、世界文学经典和世界文学史的重构等主要问题。
关键词:电子传媒时代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文学经典 世界文学史重构 
归去秋风耐岁寒——胡风与莎士比亚
《四川戏剧》2015年第1期34-37,共4页柳士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项目编号:12YJA751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项目编号:12XWW005;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13-GH-406
胡风曾在其《从莎士比亚谈起》的演讲中,触及了人性、现实主义评论、莎士比亚的文学遗产接受等几个层面,阐释了自己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与思考。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评论回避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依然传承其精神导师鲁迅的思想。胡风对莎...
关键词:胡风 莎士比亚 鲁迅 价值坚守 宽容心态 
“莎士比亚是最大的人心认识者”——宗白华与莎士比亚被引量:1
《戏剧文学》2014年第12期66-73,共8页柳士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12XWW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12YJA751011);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3-GH-406)
美学家宗白华对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做了开拓性的贡献没有得到中国莎学研究的重视。宗白华眼中的莎士比亚是"最大的人心认识者",他积极以《学灯》为媒介介绍莎士比亚。同时,宗白华在平行研究、比较诗学视域中阐释莎士比亚的美学与文学思...
关键词:莎士比亚 宗白华 美学建构 平行研究 比较 诗学 
存在还是不存在:世界文学史的中国主体性建构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47-52,共6页王晓燕 方汉文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D09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51011)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中,应当改变以前将中国本土文学排除在外的模式。根据国际世界文学史的书写经验,将本土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的构成,可以使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性的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建立中国的主体性话语。只有通过主体性话...
关键词:世界文学史 中国话语 主体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