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学院中文系

作品数:179被引量:17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薛景崔第品李德品胡家荣汪国林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主题:诗作语文教学墨经诗歌闻一多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何其芳早期散文《画梦录》
《芒种》2012年第17期97-98,共2页杨庆鹏 
何其芳是以散文登上文坛的现代著名文学家,他的早期散文《画梦录》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所喜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画梦录》作概述:意象的选择和意象系列的形成及表达作用;修辞、语言风格上的特点;
关键词:何其芳 画梦录 早期散文 意象 语言风格 作家 艺术魅力 文艺观 现代派 表达作用 
基于广义论证的民间说理活动方式研究——以苗族理辞为对象被引量:1
《语文建设》2012年第10X期71-72,共2页卢凤鹏 
贵州省教育厅基地项目"毕节仡佬族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民间说理活动是语言交流的过程,是在给定的文化群体中,活动参与者依据语境采用规则进行的语言博弈,旨在从前提出发促使参与者拒绝或接受某个结论的过程。苗族说理活动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因此,说理活动作为言语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
关键词:广义论证 说理活动 苗族理辞 
语义空间的扩展整合——苏轼《水调歌头》例释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9期53-54,共2页周北南 
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脍炙人口,它仅仅依靠116个汉字的组合就表达了无穷的韵味。本文将以此为例谈谈有限的文字所表达的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语义空间 水调 苏轼 整合 无穷 汉字 文字 
论逻辑系统的多样性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34-39,共6页颜中军 
贵州省高等学校重点支持学科项目"逻辑学"(黔教高发[2009]303号)
如何看待各式各样的逻辑系统?一元论、多元论和工具论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在分析和批判哈克的整体多元论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提出了"逻辑基础论",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以期做出更合理的解答。
关键词:一元论 多元论 工具论 基础论 系统外的有效性 
死亡契约
《当代教育》2011年第4期181-182,共2页冯毅 
死亡的魔族里。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论六朝女性诗人的情爱意识
《长城》2011年第10期96-97,共2页胡静 
六朝时期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松动使人们开始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方式,因此,在封建伦理和宗法制度压迫下的女性也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她们凭借独特的生命体验,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作,在诗歌中用女性特有的意识来认识自我、社会...
关键词:女性诗人 六朝时期 刘令娴 性爱意识 竺僧度 情爱意识 沈满愿 魏文帝 封建礼教 
试论自然种类词项的指称机制被引量: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10期12-16,共5页张存建 何向东 
贵州省高等学校重点支持学科项目"逻辑学"(项目编号:黔教高发(2009)303号)"语言交流中信息传达与逻辑推理研究"(重庆市文科基地项目;编号2009SKB33)
从个体确定名称指称的角度看,描述论没有考虑个体对自然类对象的内在划分;因果论以所谓"直接指称"为特征,以因果链搁置对个体指称过程和经验的考察;混合论的两个主要分支都没有真正给出指称的机制,布朗对自然种类词项"成分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自然种类词项 指称 推理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引量:2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10期18-20,共3页周志红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拥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资源丰富性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农村学校应该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农"化语文教材,发现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语...
关键词:本土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 
汉、彝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译地名--毕节地区古彝地名考略被引量: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17-19,共3页王兆春 
语源的多元化,造成了毕节地名来源的多样性。由于多民族长期杂居及历史风貌的变化而加剧了地名的构成方式及命名意义的变化。新旧地名的变迁既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有力佐证,也是汉藏语系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毕节地名的考...
关键词:毕节 地名 汉语 彝语 语言接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谈教学原则被引量:1
《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25期6-7,共2页周北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有篇课文叫《〈论语〉十则》,它的第三则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这一则是十则中最难理解的句子,对初中生来说,尤其容...
关键词:教学原则 《〈论语〉十则》 教学经验 理解错误 九年级 初中生 简单化 课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