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作品数:845被引量:1410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卢毅刚张辉刚李欣牛丽红范文德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主题:新媒体媒介电影舆论引导纪录片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舆论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传播与版权》2025年第8期78-81,共4页申亚萍 
2022年度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创新与突破”(项目编号:2022XJJG-84)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以舆论学课程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培育兼具崇高理想、强烈责任感、勇于担当精神、大局观念及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新闻专业人才的创新策略,即不断强化思政导向、持续丰富课程资源、开辟多元课堂,从而进一步优...
关键词:舆论学 课程思政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协同育人背景下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
《传播与版权》2025年第7期103-106,共4页王颖 
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协同育人背景下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阶段成果(编号为2022XJJG-85);西北民族大学2023年度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协同育人背景下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阶段成果。
文章聚焦协同育人背景下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4+4”)模式,通过课堂与工作室融合、校企协同实战、导向性成果驱动和竞赛实践结合等路径,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与实战素养。高校应基于行业需...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广告学专业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活态传承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5年第2期166-170,共5页王艳 罗钰洁 程飞然 
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项目“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IP化、活化利用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2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31920240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加速了非遗的传播力,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形成跨越时空的活态传承。从线下到线上,新媒体重构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播场景,焕活了传统文化,赋予人民共享非遗的文化权利。短视频平台不仅...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技术 皮影戏 短视频 活态传承 
全媒体语境下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创编实践及其传播价值研究——以《永恒的诗篇》为例
《新闻论坛》2025年第2期53-58,共6页徐寅 陈泺羽 哈斯 
2024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一般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三大英雄史诗当代文学书写的价值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024-GMB-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由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创编的节目《永恒的诗篇》在202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三大英雄史诗”的首次同台展演,其使用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成为具有典范性的媒...
关键词:“三大英雄史诗” 《永恒的诗篇》 创编 
感知·重构·传承:媒介记忆视阈下微短剧对非遗文化的表征与认同构建
《传播与版权》2025年第8期31-34,46,共5页王玉 王龙云 
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纪录片+产业’赋能甘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B-073)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还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高超的手工技艺以及独特的民族情感与精神价值。文章从媒介记忆对传承非遗文化的作用入手,通过分析微短剧中非遗文化的媒介...
关键词:微短剧 非遗文化 媒介记忆 文化传承 
户外大屏类裸眼3D影像的城市空间叙事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3期59-68,共10页张心怡 王德阳 
202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AIGC技术与UI设计流程的融合与发展”(项目编号:CUC24QT16)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户外大屏类裸眼3D影像凭借无须佩戴设备的便捷性与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迅速渗透于商业广告、公共艺术等领域,以一种技术奇观的形式参与城市空间重塑,成为现代都市中重要的视觉文化符号。然而,叙事逻辑停留于符号堆砌与过度依赖“...
关键词:裸眼3D影像 城市空间 叙事学 叙事策略 
共构、共融、共通:基于数字人文视角的大语言模型开发应用逻辑
《科技传播》2025年第3期106-115,共10页卢毅刚 刘绪政 沈玉秋 
深入探讨大语言模型(LLMs)固有的人文逻辑,这些逻辑被识别为共构、共融和共通,它们共同强调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中的范式转变。这些逻辑突出了LLMs的参与式发展,反映了将文化、伦理和社会维度整合到技术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数字人文...
关键词:数字人文 大语言模型 开发应用逻辑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媒介生态思考
《新闻世界》2025年第2期20-23,共4页贾倩 王宝国 房欣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步重塑媒体行业格局。本文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的思考,发现现有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时间缺失”、“事实缺失”和“道德缺失”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技术哲学的思考,结合对未来媒...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 技术哲学 媒介生态 
乡村古戏台的文化传播功能初探
《新闻爱好者》2025年第2期46-48,共3页底云飞 杨志平 
乡村古戏台产生于金元时期,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中国乡村传统古戏台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理论为研究视角,从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出发对古戏台的文化传播功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乡村 古戏台 媒介 文化传播 
无用之用:冗余在传播中的符号学意义
《文艺理论研究》2025年第1期181-190,共10页白姗姗 
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移动互联网实践中城乡间传播权力的流动与重构”[项目编号:31920190148]的阶段性成果。
冗余概念衍生于信息论,但信息论中对意义问题的搁置,使冗余在文本意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难以被厘清。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将冗余分为文本内冗余与文本外冗余。文本内冗余主要以自携元语言指示符、接触性符号以及作为应对符号学噪音...
关键词:冗余 传播 信息论 意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