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

作品数:2738被引量:5882H指数:3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杨珠游修龄汤陵华邓小华曾雄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国农史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清代武陵民族地区稻作的生产、流通与消费
《中国农史》2024年第3期28-37,共10页杨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武陵走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格局研究”(20XMZ033);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武陵山区川菜饮食文化资源产业化与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发展研究”(CC18G16);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张宗法农学思想研究”(SXJZX2022-004)。
有清一代,尤其是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的稻作农业发展迅速,在分布、品种、技术、流通及消费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水稻种植主要集中于湘西南和黔东北地区,其他地区亦有一定的种植。水稻品种共计295个,以籼、粳...
关键词:清代 武陵民族地区 稻作技术 稻米流通 
太湖流域史前植物性食物资源初探--以朱墓村等遗址为例
《中国农史》2023年第5期3-17,共15页邱振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坝上草原全新世早期的旱作农业与人类适应:以兴隆遗址为例”(42107470)。
植物性食物的生产是一种人类重要行为模式,与整个史前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太湖流域自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考古遗址的孢粉、植硅体和大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分析,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全新世以前,该区域很可能有野生稻分布...
关键词:太湖流域 新石器时代 稻作农业体系 植被历史 考古学文化变迁 
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技术与稻米南销
《中国农史》2023年第5期42-50,共9页杜新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古代日用类书中的农业史料整理与研究”(19CZS076);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课题“作物历史与中国社会”(2020157)。
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小清河流域与大运河沿岸,中部的鲁中地区与沂沭河、潍河流域以及东部的沿海滩涂区。该地水、旱稻皆有一定的种植比例,除原有稻作区外,新增水稻种植区大多是在南方技术的帮助下开垦与种莳的,旱稻...
关键词:水稻 旱稻 水利灌溉 斥卤 流通 海运 
神农神话源于何处的文化记忆?(下)被引量:6
《中国农史》2021年第1期3-12,共10页郭静云 郭立新 
(上接《中国农史》2020年第6期)五、湘西北澧阳平原彭头山文化的奇迹虽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可以被称为是新石器时代稻作发展地带,但是考古学及古环境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生活方式最早产生且根深蒂固的发祥地并没有那么广大,而是以澧...
关键词:彭头山文化 稻作 澧阳平原 网捕 新石器时代 野生稻 聚落结构 文化记忆 
近世日本传统暖地稻作技术研究:兼与清代中国的比较被引量:1
《中国农史》2021年第1期22-31,共10页叶磊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日本传统农业科技及其现代生态价值研究”(17CSS031);江苏高校2020年“青蓝工程”资助。
近世日本的传统暖地稻作技术(1)是为应对暖地气候条件及土壤环境而诞生的一种特色水稻栽培方法。其中,"稀播疏植"核心技术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暖地气候所带来的秧苗徒长、过繁茂化等问题;合理排灌、高肥栽培、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的应用有...
关键词:近世日本 暖地稻作 稀播疏植 清代中国 
神农神话源于何处的文化记忆?(上)被引量:5
《中国农史》2020年第6期3-23,共21页郭静云 郭立新 
本文运用自然环境、考古与文献资料,并从文化记忆这一视角论述神农神话的发祥地。神农英雄之形象代表稻作文明关于其源头的认识。古籍指出长江中游为神农故事的发祥地,而考古资料表明,该地确实经历了从稻作萌生到文明起源的完整过程。...
关键词:神农 稻作起源 彭头山文化 文化记忆 长江中游 
《稻作背景下的苗族与日本》出版
《中国农史》2019年第6期101-101,共1页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李国栋教授所著《稻作背景下的苗族与日本》于2019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研究稻作文化的新著,内容横跨稻作史、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和中日文化交流史,新观点及主要依据可归纳如下:(1)苗...
关键词:稻作 浙江工商大学 枫香树 出版发行 澧阳平原 李国栋 城头山遗址 Y染色体 
《水稻在北方:10世纪至19世纪南方稻作向北方的传播与接受》出版
《中国农史》2018年第6期55-55,共1页韩玉芬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雄生研究员的新著《水稻在北方.10世纪至19世纪南方稻作技术向北方的传播与接受》日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11年启动的“一三五”研究计划——“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
关键词:稻作技术 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方 传播 南方 水稻 科技知识 
技术路径与政治经验:近代以来日本稻作技术在华传播特点述论
《中国农史》2018年第5期63-76,共14页赵兴胜 史晓玲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课题(NCET-13-0356);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IFW1207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传统时代,中国的稻作技术曾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近代以后,形势逆转,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崛起,转而开始向中国传播先进的稻作技术,且逐渐成为中国引进该类技术的主要源头国。这个转变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具有过程上的曲折性、路径...
关键词:近代中国 日本稻作技术 跨文化传播 全球史 
日本稻作祭祀文化内涵及其遗产保护经验被引量:2
《中国农史》2018年第3期136-144,共9页李红 
日本稻作祭祀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正月行事"、"農耕祭事"、"祈年祭"、"御田植祭"、"田楽"、"雨乞祭"、"神嘗祭"、"相嘗祭"和"新嘗祭"等丰富内容,是"生死合一"稻作与生命轮回统一的祭祀观念、"稻米有灵"贯穿生活的独特祭祀信仰以及"天地有...
关键词:日本 稻作 祭祀 文化遗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