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性

作品数:109被引量:157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韩大元丁一谢晖刘旺洪唐宏强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化科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网络舆论救济的人民至上性被引量:4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42-48,共7页张爱军 雷艳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研究”(18BZZ017)。
网络舆论救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被救济主体生命安全的人民利益至上性。网络舆论救济体现了人民在网络救济上的广泛参与,民众通过网络舆论救济上的参与产生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获得感、尊严感、幸福感和自豪感。网络...
关键词:网络舆论救济 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至上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相关问题研究
《管理观察》2013年第29期74-75,共2页茅莉丽 
引言:当前,我国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违背了高校的教育规律,已经成为妨碍高校发展和创新的主要障碍。高校去行政化是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高校去行政化就是恢复高校的自治性与学术权威的至上性,本文主要从高校行政化的...
关键词:高校发展 去行政化 行政化管理模式 教育规律 体制改革 高校管理 学术权威 至上性 
“三个至上”不能相互取代
《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158-158,共1页
卓泽渊在2008年10月8日《人民法院报》撰文认为,“三个至上”是三个方面的至上,不可相互取代。用一个至上取代另一个至上,这是我们在贯彻实施中必须警惕的。仔细分析“三个至上”中的每一个元素,我们会发现他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地...
关键词:《人民法院报》 党的事业 人民利益 政治原则 党的组织 政法工作 至上性 
邓小平国际关系价值取向探析——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1期26-28,共3页蒋建忠 
回顾邓小平国际关系价值取向的内涵,核心就是坚持国家利益的至上性。这是对毛泽东国际关系价值取向的深化和发展。这种转型,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中国国际战略的演变。正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价值取向的正确树立,给中国的国际战...
关键词:价值取向 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国际战略 中国外交 邓小平 至上性 毛泽东 
家庭教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被引量:1
《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10期43-43,共1页宋光 
关键词:家庭教育 有所不为 生存与发展 知识和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 自我发展意识 至上性 人格 育人行为 逆反心理 
论文摘编
《石油政工研究》1994年第2期16-17,共2页
权力必须接受监督和制约。不受约束的权力,是一种危险的权力,导致腐败的权力。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主要特征是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它都集中表现在一个“权”字上。这些年来,党和政府惩治的腐败分子中,绝大多数是握有人、财、物大权的官员...
关键词:钱权交易 监督机制 反贪污 至上性 畏惧感 总理办公室 社会财富 权制 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观——兼议“唯条件”和“无条件”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21-25,共5页吉彦波 
“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极为重要的范畴,它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不亚于物质、运动、实践、认识等。但传统教科书观点却总是在讲“联系”范畴时简单地予以介绍作罢。理论界甚至有人对“唯条件”和“五条件”两个概念都含混不清,...
关键词:唯条件论 无产阶级解放 至上性 阶级对立 马恩 十年内乱 辩证性 经济发展速度 矛盾分析法 现代化建设 
“相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质疑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50-55,共6页舒榕怀 
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过去人们对此哲学范畴的解释自相矛盾.以致令人费解.本文试图重新检讨这对哲学范畴本身的含义,以解决这个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
关键词:哲学教科书 认识过程 认识客体 认识主体 狄慈根 辩证过程 至上性 令人 思维成果 条件制约 
论作为主体对客体另一种认识关系的评价活动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74-80,共7页陈新汉 
传统的认识论把认识的任务仅仅理解为“达到对于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因此,对于事物的全面认识不仅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
关键词:主体性原则 主体需要 哲学基本问题 两条路线 认知内容 至上性 选择评价 语言方式 上帝创造 范畴体系 
程朱学派教育哲学探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2期35-48,共14页黄书光 
理学形成于佛道鼎盛之后,无法否认其受到佛道思想强烈影响的一面,然而理学家的真正自觉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弃佛道之空幻而返儒家之实学,重新论证了名教的至上性与可行性。至上性是把封建纲常伦理论证成至高无上的天理,可行性则要求人...
关键词:二程 佛道思想 公文集 教育哲学 至上性 纲常伦理 天命之性 天地之性 性即理 《朱子语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