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自然立法

作品数:26被引量:8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张志伟张男曾繁仁刘敬鲁萧无陂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教师》《天津社会科学》《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辑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爱弥儿与“家伙们”——客观教育学中的卢梭困境
《终身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19-25,共7页安超 郝星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培优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陷阱与教育改进研究”(YLXKPY-ZYSB202205)。
卢梭对爱弥儿的自然教育建构了这样一种客观教育学:倾向于让个体依赖感觉和直接经验来行动,将欲望控制在符合客观位置的能力范围之内,排斥主观思考与想象,养成了爱弥儿条件反射式的道德习惯;爱弥儿沿着自然法则和“教育主”划定好的成...
关键词:自然教育 客观教育学 理论生活 卢梭困境 人为自然立法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对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学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体会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4期1-9,共9页孙绵涛 周全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机制研究”(20AZD073)。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是指康德为回应休谟的怀疑论,以人的主体能动性,赋予认识对象即认识客体以主体的意义,使认识主体具有了客体的性质,颠覆了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客观符合主观以及经验认识论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理路,创立了新的主体...
关键词:人为自然立法 研究方法论 理论创新 
究竟是“人为自然立法”还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3期41-42,共2页张志伟 
哲学家们的理论学说经常被台浓缩为一个标志性的命题,“知性为自然立法”被看作康德哲学的标志性命题之一,但凡了解康德哲学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这个命题,不过要说清楚它的确切含义并不简单。不仅如此,当人们把这个命题改称为“人为自然立...
关键词:康德哲学 理论学说 知性 标志性 立法 命题 
从“人为自然立法”的视角反思因果、必然、规律与自由的关系被引量:2
《克拉玛依学刊》2023年第1期31-40,F0002,共11页刘清平 
从康德倡导“人为自然立法”的视角出发,批判性地反思西方学界有关因果、必然、规律与自由关系的主流见解,可以看出围绕这些基本概念存在一系列的语义混淆,并导致了严重的理论缺陷。只有深入辨析因果、必然、规律之间的微妙异同,指出因...
关键词:因果 必然 规律 自由 康德 人为自然立法 
究竟是“人为自然立法”还是“知性为自然立法”?被引量:5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22-28,共7页张志伟 
哲学家们的理论学说经常被浓缩为一个标志性的命题,例如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仅仅从这样的哲学命题出发来了解哲学家的理论学说往往会导致误解,尤其是当人们将“知性为自然立法”称为“人为自然立法”的时候,误解便在所难免了。我...
关键词:康德 先验演绎 知性为自然立法 人为自然立法 
“人为自然立法”何以可能?——求知欲视角下的新阐释被引量:5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1-12,共12页刘清平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理念深刻触及了人如何认知事实真相的问题,但同时又由于忽视了求知欲指向确定性的内在诉求,包含着将这种立法仅仅归结为随机偶然的现象以及主张物自体不可知而陷入了逻辑自败的严重漏洞。实际上,一方面,认知能力有...
关键词:康德 人为自然立法 物自体 求知欲 确定性 
生态语境下人的新定位——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转向
《戏剧之家》2020年第6期179-180,183,共3页魏郡一 梁甜 
2018年贵州省社科规划联合基金项目“大生态战略行动视域中的生态哲学问题研究”:(18GZLH08)
在生态哲学中过于强调自然界,反而对于人本身的关注不够。事实上,生态哲学的关键仍然是人,只有人完成向“生态人”这一角色的转变,才能真正进入生态哲学之中。生态人,就是自由、自主地决定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自觉地成为“自然的看护者”...
关键词:生态 道法自然 人为自然立法 和谐共处 生态人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思想及其当代生态启示
《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220-220,222,共2页付根源 贺彦凤 
黑龙江省教改项目:地方高师院校“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JGY20180523;牡丹江师范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XJM19011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突出人类中心地位,对人类发展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解放人类思维方式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康德认为客观世界(自然)的必然性来自于人,而不是客观世界。但人类夸大自身主体性,停留在感性认识之上,对...
关键词:人为自然立法 感性认识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论康德哲学的批判主体性认识论被引量:7
《学术交流》2012年第10期25-28,共4页严福平 吴珍 
在充分考察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缺陷之后,康德提出了人类理性能力的批判主体性来建立新哲学,将以往的认识轴心完全颠覆:建立以"人"为中心,"自然"围绕"人"转,以批判主体性来构建主客统一的认识论体系,从而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
关键词:康德 批判主体性 自我意识 “人为自然立法” 
道为“物之自然”立法与人为“自然”立法——对老子“道法自然”命题的重新解读被引量:8
《中州学刊》2012年第6期126-130,共5页萧无陂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以前道家自然观念的演变研究>(12YBB180)
老子之自然包含两层内涵:其一为"根源性自然",亦即"物之自然";其二为"自觉性自然",亦即"人之自然"。"道法自然"则确立了"道"的本体地位,奠定了自然的价值基础,其实质是"道之自然"。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道"使得物之自然得以可能,但同时...
关键词: 自然 道之自然 人之自然 物之自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