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文体分析

作品数:21被引量:4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陈柯妮司建国吴丽娜赵秀凤马菊玲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苏州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体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视角——《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从文学到政治》介评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108-112,共5页杨波 张蕊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反语加工神经认知机制的ERP研究”(21YYB006)。
2019年,Christopher Hart教授编辑的《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从文学到政治》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Hart尝试通过该书提出一条适用于各类文本和话语的更为统一和宽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本文在扼要介绍文体分析和批评话...
关键词:认知文体分析 认知批评话语分析 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 
《复活节之雨》的孤独主题:基于语料库的认知文体分析被引量:1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24-29,共6页魏利霞 李林 
北方民族大学2019年度一般科研项目“语料库文体学视域下的纳博科夫小说人物思维风格研究”(2019xyswy04)成果之一
研究以WordSmith为工具,对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复活节之雨》从文体特征和主题两方面进行认知解读。结果发现:首先,与纳博科夫用英文直接创作的小说相比,其英译作品在词汇多样化、句式多样化上的复杂度都较低;其次,关键词分类分析与主...
关键词:纳博科夫 《复活节之雨》 语料库 文体特征 孤独主题 
后现代小说《偷窃》的认知文体分析
《文学教育》2019年第12期118-119,共2页王秀玲 
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历来以小说中精致的文体著称,短篇小说《偷窃》就是其中集艺术和情感为一体的经典作品之一。本文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象似性,认知隐喻角度对小说的文体风格,主题意义等做认知文体分析,从而呈现这部小说...
关键词:凯瑟琳·安·波特 《偷窃》 认知文体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的认知文体分析被引量:1
《宿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12期69-72,115,共5页王梦媛 
以《谏太宗十思疏》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出发,基于概念隐喻、意象图式和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文本的语言哲理,阐释语言及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研究发现,《谏太宗十思疏》中包含了国家是生物体、国君是舟,百姓是水、身体是容器的...
关键词:认知文体学 概念隐喻 意象图式 图形-背景 
语气系统视角下《简·爱》中主人公权势关系的研究——以《简·爱》中主人公的部分对话为认知文体分析
《山西青年》2018年第15期108-108,共1页赵悦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在语气系统的视角下,通过语气选择和语气隐喻这两个方面,对《简·爱》中主人公的部分对话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探讨出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间存在的权势关系差距,从而探讨语气系统对小说人物性格刻画等...
关键词:语气选择 语气隐喻 权势关系 
讽刺性漫画的多模态功能-认知文体分析被引量: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70-73,共4页王玉竹 
本文结合系统功能语法视域下的视觉语法和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概念整合理论,从作者和读者角度出发提出多模态语篇的功能-认知文体分析模式,并以一幅政治讽刺漫画为例进行了文体分析。
关键词:讽刺性漫画 多模态语篇 功能文体 认知文体 
论认知转喻在反讽理解推理过程中的作用——《雷雨》的认知文体分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38-43,共6页司建国 
广东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09K-05)
本文认为,转喻不是一个认知域或认知框架中两个实体的相邻关系,而是反映两个以上认知域或框架之间的关系;转喻不只表示单纯的替代或指称,而是源始项对目的项的激活或凸显。反讽话语的理解推理过程,涉及连续、复杂的框架转换,而各种概念...
关键词:转喻 反讽 框架转换 推理 
语境框架理论视角下的认知文体分析被引量:2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62-67,共6页苏晓军 王怡 
语境框架理论是认知文体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该理论旨在解释读者如何通过建立、维持、激活和修补语境框架以加工文学语篇,其核心是强调心理表征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其在认知文体学研究中可操作性较强。语境框架理论及其应用研...
关键词:语境框架理论 认知文体学 文学语篇分析 
《声声慢》的认知文体分析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年第5期52-52,共1页张艳琴 
本文拟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认知文体分析,主要运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心理空间、意象图式理论。这些理论可以帮助读者合理地解释该词的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关系,深入地理解文本语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认知文体学 图形-背景 心理空间 意象图式 声声慢 
另一种认知图式冲突造成的沟通障碍——从新的角度看《奥立安娜》中的人物关系被引量:1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1期91-95,共5页高剑妩 申丹 
长期以来《奥立安娜》一剧很受批评界的关注,而两个主角间的冲突是批评的焦点。本文在借鉴Schank动态记忆图式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物之间一种以往被忽略的、复杂的认知图式冲突。从这一新角度切入,可看到女主角话语中的深层连贯性;更...
关键词:认知图式冲突 《奥立安娜》 认知文体分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