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共生活

作品数:332被引量:379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魏泽周毅窦炎国陈红梅胡义成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河北省教育厅百名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主义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法治教学“三遵循”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年第4期58-59,共2页黄巧蕊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公共生活,参与法治实践,提高法治素养。法治教学必须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治实践 法律常识 社会公共生活 知行合一 法治意识 法治素养 青少年法治教育 
《民主与法治》复习指导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9年第9期46-56,共11页秦尊军 
民主与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以民主与法治为主题,从民主价值追求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视角展开,指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
关键词:关键词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与法治》 民主与法治 社会公共生活 思路探究 复习指导 问题指向 
彰显公共生活的时代魅力——读《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建设研究》有感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94-96,共3页叶启绩 
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分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健康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表征。为此,新时代中国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建构健康有序的公共生活无疑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陈付...
关键词:公共生活 当代中国 人类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 治理体系 文明程度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创新时代》2017年第1期78-79,共2页李荣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初中生年龄不大,涉世未深,身心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导向 正面教育 社会公共生活 社会主义荣辱观 道德品质 道德教育 教学过程 人格魅力 教育方式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建设研究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项目编号:12CKS018)马克思曾睿智指出现代性所导致的“个体主体”与“公共生活”的分裂事实,对可能的社会形态的指认正是为了重建现代“公共生活”。因此,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生活是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旨趣所在,...
关键词:公共生活 社会形态 基金资助项目 当代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 项目编号 
迈向自我教育的更高境界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年第Z5期90-90,共1页张力 
诚信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诚信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诚信教育的要义,就是通过教育形成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以2001年我国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标志。
关键词:自我教育 行为规范 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荣辱观 儿童游戏 人的发展 社会公共生活 课堂教学 职业生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精神文明导刊》2009年第2期7-7,共1页陈晓明 
弘扬传统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与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相对应,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是社会道德...
关键词:中国传统 孝文化 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道德体系 社会公共生活 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建设 
牢记道德责任意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35-35,共1页丁连胜 
关键词:道德责任意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公共生活 道德建设 道德体系 社会转型期 道德理想 
中考思品漫画题分类解析(二)
《新课程(中学)》2006年第12期31-31,共1页
二、遵守公德,维护公共生活社会生活需要共同的准则,每个公民都应增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提高自己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自觉性。无规矩不成方圆!
关键词: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生活需要 社会公共生活 一般违法行为 立人之本 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道德 法治意 
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
《理论动态》2005年第26期17-26,共10页陈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一种状态,这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关键词:社会公正 六届四中全会 社会公共生活 社会主义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日常生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