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貌

作品数:251被引量:476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前瑞陈山青王景荣施其生刘祥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乌鲁木齐方言“VP底呢”体貌及情态分析
《语言与翻译》2024年第4期39-44,共6页李遐 姜萍 
乌鲁木齐方言中“VP底呢”表示说话人对所述事件持续状态或动作的肯定强调,满足构式“不可预测性”和“较高的出现频率”的条件。本文分析了“VP底呢”的情状特征,总结了其中V的主要类型,指出“底呢”与表达不同情状类型的语言成分同现...
关键词:乌鲁木齐方言 底呢 构式 体貌 情态 
徐复观、郭绍虞《文心雕龙》文体观之比较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8期50-55,共6页谭明珠 虎维尧 
郭绍虞和徐复观对《文心雕龙》中“文体”的看法不尽相同。学界主流观点是以郭绍虞为代表的将《文心雕龙》划分为修辞论和文体论,文体观为体裁风格论,侧重实用性和适用性。然徐复观在《〈文心雕龙〉的文体论》等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辩驳...
关键词:文体 文类 风格 体貌 《文心雕龙》 
“正”和“在”:情态与体貌之分
《华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方绪军 李旋 
本文认为现代汉语副词“正”和“在”的根本区别在于表达情态和体貌之分。“正”表契合情态,强调人或事物恰好契合某种身份、性质、状态等,或强调两个相关的事物、事件或情形在某方面(包括在时间上)恰好契合。“在”则表进行体,表示动...
关键词:“正” “在” 情态 体貌 
文学地理空间视域与“吴蔡体”的形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7-15,共9页于东新 康奥博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北疆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ZDA281);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京师文学活动与辽金元文学风貌研究”(项目编号:GXKY22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吴激、蔡松年由宋仕金的人生际遇及其随之而来的上京、燕山文学地理空间转换,是“吴蔡体”形成的关键进路,吴激肇其始,蔡松年定其型。具体而言,身处上京、燕山文学地理空间的吴激承袭苏轼以词书写士人情志的词学理念,融前人诗句入词,以...
关键词:“吴蔡体” 文学地理空间 金词体貌 审美走向 
论汉语体貌“了”的时间语义
《湛江文学》2024年第1期0037-0039,共3页祝娟 杨稼辉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性项目“汉语体貌‘了’的时间语义研究”(21G213);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汉语时间指称的事件语义学研究”(23YBA18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跨语言视角下汉语光杆名词定指短语的语义研究”(21B0603)
文章回顾并反思了汉语体貌标记“了”的时间语义研究。长期以来,学者对“了”的语义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完结体、实现体、完整体和时体混合四种主要分析路径。文章分别梳理了这四种分析路径的主要观点、论证理据以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汉语体貌 时间语义 “了” 时体混合 
高坡苗语的体貌系统
《铜仁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64-75,共12页唐光丽 
高坡苗语的体貌系统分体和貌两个范畴,随意貌和反复貌用动词的重叠式表示,尝试貌用虚化了的动态助词表示。体分完整体和未完整体,未完整体分将行体、即行体、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完整体分完成体、完结体、结果体和经历体;体范畴用...
关键词:高坡苗语   语法化 
基于事件变化的现代汉语体貌系统构建被引量:1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3期134-146,共13页朱斌 陆方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语体类型与体标记的选择和制约关系研究”(20CYY033)。
体貌指事件的时间分布模式和涉量特征,具体体现在事件变化的质和量两个角度。质的角度包括变化过程的内部阶段和观察视角,对事件变化过程内部阶段的刻画为阶段体,包括起始体、延续体、完结体、遗留体和还原体。观察事件变化过程的内外视...
关键词:现代汉语 事件变化 体貌系统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体貌效应”
《初中生必读》2023年第4期14-14,共1页张丽 
心理学家兰德在1969年和阿伦森做过一个假扮法官的实验,他们让被试假扮法官给“犯人”判刑。实验发现,尽管罪犯的罪行都大同小异,描述罪行的语言也相同,法官们对犯人的量刑却并不一致。那些漂亮的、有魅力的罪犯要比丑陋的、没有魅力的...
关键词:兰德 罪行 大同小异 犯人 罪犯 法官 
时体范畴的认知根源、内涵及表现模式——以法语、英语为例被引量: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126-134,共9页徐悦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认知视角下法语体系统的重构及汉化研究”(18YJC740119)。
鉴于时体范畴的认知关联性和形式融合性,目前学界对二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基于法国学者Guillaume的观点,借助概念隐喻理论进一步探究时体范畴的认知根源,界定时体范畴的各自内涵,进而通过垂直多轴模式加以表现,并以法语和英语作为对象...
关键词:时态 体貌 认知根源 内涵 垂直多轴模式 
18世纪维吾尔语后置动词结构的语法化特征
《民族语文》2023年第2期43-55,共13页米热古丽·黑力力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视野下的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21BZS028)”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借助语法化理论,从体貌和情态范畴研究视角,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察合台文档案及《和卓传》中的后置动词结构语料,考察18世纪维吾尔语的-A tur-、-(X)p baq-、-(X)p tur-、-(X)p ??q-、-(X)p ib?r-、-(X)p at-、-(X)p ta?la-...
关键词:维吾尔语 后置动词结构 语法化 体貌 情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