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变观

作品数:58被引量:5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强任竞泽刘雪青党圣元陈桐生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于《文心雕龙》“通变观”谈当代中国汽车外观造型设计的发展
《艺术家》2025年第1期38-40,共3页李启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日益成熟,汽车设计正经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汽车设计理念融合成为中国汽车设计师与企业亟须探索的课题。《文心雕龙》中的“通变观”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
关键词:外观造型设计 中国汽车工业 汽车设计师 和谐共生 自主创新 《文心雕龙》 通变观 汽车外观设计 
皎然“复变”论与刘勰“通变”观比较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113-121,共9页周燕明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变”是文学家们不断探索文学发展的道路。刘勰“通变”观与皎然“复变”论都崇诗教、尚雅正,主情、尚丽,辩证地处理了文学创作中“会通”与“适变”问题,这种不执一端的思维方式,对诗歌继承和创新起到较好...
关键词:刘勰 皎然 “通变” “复变” 
从“文体通变观”论《知音》之诠释法则与效用
《语文学刊》2023年第4期10-20,共11页陈秀美 
本文旨在从刘勰“文体通变”之核心观念基础,再论《知音》“六观”的议题,反思刘勰“主客辩证融合”的文体批评诠释法则与效用。从“通变观”与“观通变”的文体批评中,探讨刘勰如何以作者的博观(主观)与文体批评的“六观”(客观),来回...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知音 通变性 文体批评 
论徐渭的书法通变观
《艺术评鉴》2022年第20期29-32,共4页仲佳 
哲学上关于“通变”理论的阐述奠定了后世书法通变观念的理论基础,书法中“通变”理论随着书法艺术自觉逐步发展。徐渭的书法通变观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是对复古主义的反叛,是对个人主体意识的追求,是在“他神”和“我神”之间寻求的辩...
关键词:徐渭 书法 通变观 
三论《文心雕龙·通变》“相循参伍,因革通变”文本分析与通变观 ——兼答《“相循参伍,因革通变”释读商榷》
《语文学刊》2022年第4期29-37,共9页蔡鑫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心雕龙》汇释及百年‘龙学’学案”(17ZDA2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对“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术也”的断句作了进一步确认。《物色》“莫不参伍以相(变)[循],因革以为功”是这一断句的佐证,还是本证。“因革通变”虽然与“相循参伍”在句中位置相同,但内部结构不同。前者为并列结构,后者为偏正结构...
关键词:《文心雕龙·通变》 相循(继承) 变革(创新) 因革通变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通变”观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0年第12期144-146,共3页朱桐 
"通变"一词最早作为哲学概念出现,刘勰之后,才真正走进文艺美学领域。然而对于刘勰"通变"的概念,不同学者还存在不同的说法,使得理解的过程产生阻碍,从而不能更进一步体会这种思想的价值所在。本文首先从《通变》篇的原文出发,旨在重新...
关键词:通变 刘勰 文艺美学 文学史 
中西历史演化叙述模式比较
《中国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42-52,共11页熊江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16ZDA195)的阶段性成果。
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形成了重要的传统,并因文化传统所导致的对于历史观念的差异性理解,而形成普遍史与通变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叙述模式旨在揭示线性发展背后隐含的"整体性"与"同一性",是西方实质...
关键词:历史演化 普遍史 循环史 实质主义 通变观 
元代诗学中的辨体破体论与文体通变观被引量:1
《广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161-168,共8页任竞泽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中日韩诗话的文体史料与文体观念”(项目号19FZWB04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8ZDA236);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唐代文体批评研究”(项目号2018J05)的阶段性成果。
历代诗话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的渊薮。虽然元代诗话的文体史料和文体观念不如宋明清那样丰富系统,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文体批评史上的重要一环,其在“诗话学”和“文体学”上的理论链条意义仍旧不容忽视。在通读元代全部诗话著作的基础上...
关键词:元代诗话 体制为先 辨体 破体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变而不失其正 
《文心雕龙》通变观探绎
《北方文学》2020年第6期85-86,共2页汤雪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常"与"变"对举以突出"通变"之必要,通与变皆在人心灵之上,由人去激发与周遍,以通求变,以虔敬之心通贯源源而流的文学传统,"还宗经诰"以回归可能性最多之本源,进而展开更为广阔的存在境遇之上的艺术个性,变而趋...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会通适变”——《文心雕龙》“通变”观辨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114-116,共3页田欣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提出"通变"的概念,历代学者对"通变"观的理解持不同观点。基于此,详细解释"通变"的概念,从"通变"观的溯源《周易·系辞》和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两方面深入地阐释印证"通变",即"会通...
关键词:会通适变 《文心雕龙》 通变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