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社会化

作品数:23被引量:4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凯许华牛立军陈建强陈义新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农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相关期刊:《思想教育研究》《改革与开放》《当代青年研究》《高教研究与实践》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单独”形势下大学生人格社会化问题及对策探索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年第2期111-112,共2页崔晓明 宋琦 
"‘单独’形势下大学生人格社会化问题研究"课题(编号:WM2015_012)成果
"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过程中,"单独"大学生群体暴露出人格社会化滞后或过度,挖掘其社会原因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单独大学生 人格社会化 人格教育 
体育价值引领新时代青少年的人格社会化研究被引量:3
《运动》2017年第2期40-42,共3页周然 顾小叶 
本文旨在通过对体育价值引领新时代青少年的人格社会化进行分析,研究新时代青少年的人格社会化特征,探讨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认知因素,并分析体育价值观是如何引导和促进青少年人格社会化,希望能够挖掘和总结体育价值观对青少年人格社会...
关键词:体育价值 青少年 人格社会化 
网络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决策与信息》2015年第21期121-121,共1页刘磊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广阔空间。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青少年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新的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相关学者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对青少年人格的...
关键词:网络 人格 青少年 社会化 
社会化主体与个人社会化——校园体育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影响
《学园》2014年第28期187-188,共2页于永刚 周成 
本文从学校及同龄群体两大社会化主体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影响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校园体育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笔者认为:青少年入校后,将受到来自学校和校内同龄群体的共同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将学校与同龄群体两大社会化主体有...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社会化 校园体育文化 社会化主体 
拨动孩子心弦,奏出美丽人生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年第22期40-40,共1页朱莉萍 
一位心理卫生学家指出:"爱比维他命更重要。"现如今在集中又强烈的爱的包围下,我们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独生子女能获得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能得到大脑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能借助家中的书籍、电视、电脑获得大量的信息...
关键词:心理卫生学 包办代替 大脑发育 可怜天下父母心 学习用具 买东西 第三天 人格社会化 小东 废旧报纸 
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是塑造当代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关键所在
《福建教育(德育)(F版)》2013年第5期6-6,共1页
邢金萍在《中国德育》2013年第11期上撰文指出,正确的价值体系既能体现个体价值准则又能体现社会价值准则,且二者有机统一,那么该价值体系就可能成为人格社会化的推动力量,从而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正确价值体系是指促使自身价值取向...
关键词:价值体系 健康人格 青少年 社会价值准则 当代 《中国德育》 社会价值取向 人格社会化 
关于班级管理的几点做法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年第1期127-127,共1页王志坚 
班集体既是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源泉,又是促进学生人格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至关重要,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是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应努力达到的境界的话,那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管,是为了不...
关键词:班级管理 管理过程 人格社会化 集体意识 成长过程 学科教师 常规管理 不良现象 
教育在积极人格社会化形成过程中作用辨析被引量:9
《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2X期156-157,共2页张凯 
本文力图对人格社会化的定义进行解读辨析,教育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给与总结归纳,并指出其根本作用是使教育对象形成社会化的积极人格,达到适应社会发展和完善的人格的目的。同时也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化过程,提出改进教育思路...
关键词:积极人格 人格社会化 学校教育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格社会化影响研究
《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年第1期63-65,共3页张凯 
本文力图对人格社会化的定义进行解读辨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给予总结归纳,并指出其根本作用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社会化的人格,达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生活环境的目的。同时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社...
关键词:人格 人格社会化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幼儿违规行为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分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年第1期10-13,共4页李晖 赵巧琴 
幼儿在班级中出现违规行为,与班级管理、班级人际关系、班级教育情境等密切相关。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儿童观及教育公平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发挥幼儿同伴群体的影响作用,以有效控制和改善幼儿在班级中的违规行为。
关键词:幼儿违规行为 人格社会化 角色人格化 社会行为理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