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教育

作品数:35被引量:3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胡宗仁孙邦华司洪昌汪婉张荣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传奇故事(百家讲坛)(蓝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学术月刊》《教育评论》更多>>
相关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温州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孙家鼐近代高等教育思想初探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1-7,共7页余梓东 谢泽栋 
孙家鼐是京师大学堂的筹办者和第一任管学大臣,是晚清著名的高等教育家。他为官持正,开明担当,为晚清时期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孙家鼐主张建立京师大学堂是为国储才,强调办学宗旨是中体西用。他引入了先进的分科教学模式,认...
关键词:孙家鼐 京师大学堂 高等教育思想 晚清教育 
赓续传统书院精神,促进当代书院发展——评《养德经邦:当代书院学人访谈录》
《走进孔子》2022年第2期103-106,共4页刘伟强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机构,从唐代产生,到晚清教育改制时并入官学而废止,延续了一千余年。古代书院发展至宋代已渐成规模,制度也渐趋完备。元代非常重视书院建设,出现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盛况。从明代开始,书院走出国门,传...
关键词:古代书院 中华优秀文化 晚清教育 当代书院 走出国门 传统书院 官学 新加坡 
日本人才助力晚清教育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蓝版)》2020年第6期64-64,共1页Vallin 
1901年3月,为回报中国对日本“庞大的文化恩惠”,日本人中岛裁之在好友——著名教育家吴汝纶的协助下,于北京建立东文学社,希望促进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当时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扰攘不断,北京的学校寥寥无几,却有一百余人申请入读这所新...
关键词:中国现代教育 吴汝纶 新式学校 晚清教育 著名教育家 八国联军 义和团 助力 
论晚清教育的变革与断裂被引量:7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63-70,共8页戴红宇 张荣伟 
2018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程视野下晚清理学对福建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实践研究”(FJ2018X005)
晚清时期教育近代化变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国,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由于教育近代化的被动性,变革是非系统且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的演进,既有传统文化的自觉,也有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由于无法真正地充实传统文化的内核,"中...
关键词:晚清教育 中体西用 变革与断裂 
冯桂芬对晚清教育的反思——以《重儒官议》为中心被引量:1
《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年第6期100-103,共4页戴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的江南基层政权与乡村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6YJC770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冯桂芬对当时的教育状况有着深刻的反思.因为冯氏的教育反思多源于他自身多年求学、任教的实践经历,所以冯桂芬所提出的教育批判与科举反思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重儒官议》一文是体现冯桂芬教育思想的力作,深...
关键词:冯桂芬 晚清教育 《重儒官议》 
从书院到学堂:教育与晚清社会文化心态映射
《萍乡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59-63,共5页李潇 
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ACYC2017103)
晚清教育变革中的书院改学堂,从本质上讲是一场变革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社会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中知识精英的教育追求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关系密切。知识精英的教育追求包括通经致用、中体西用和"物竞天择"三类,这反映了他们教育理念...
关键词:晚清教育 书院 学堂 知识精英 教育选择 社会文化心态 
困境中的坚守: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晚清外语人才培养研究被引量:2
《教育学术月刊》2018年第8期47-54,共8页夏军 余子侠 
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作为清政府重点培养的新式人才之一,肩负着破解中外语言障碍、引进西学及走出国门的历史重任。然而,处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满汉矛盾交织历史背景下的晚清政府又不得不对所培养的外语人才严加规训、小心防范。...
关键词:晚清教育 官办学校 国家意识形态 外语人才 培养 
人的重新发现与新教育体系的尝试性建构——以晚清教育活动变迁为例被引量:1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4期31-36,共6页李忠 郝洁 
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教育学一般项目"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BOA130117);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支持研究"(2014-ZD18);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行业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历史沿革"
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对比中,晚清时期的中国人发现人不仅是德性的存在,还是理性的存在;即便德性,也不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而是以自由、平等、权利为核心的新道德。人的这些特性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身体体能与实践性开始受...
关键词:晚清时期 德性 理性 实践性 教育体系 
传教士在晚清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双重面向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147-150,共4页郭进萍 
晚清时期,大量传教士涌入中国,为达到以教育促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兴办教会学堂,猛烈批判传统教育体制,积极参与晚清学校教育改革实践,在晚清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传教士的活动也具有鲜明的反动性。中...
关键词:传教士 晚清 教育近代化 反动性 
异域视角下的晚清教育:观念、内容与方法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64-68,共5页王筱宁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教育活动史"(DAA090143)
在异域人士看来,晚清教育不仅观念陈旧,而且在内容与方法上存在严重问题。观念陈旧体现在将教育定位成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过度强调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教育的自身价值;内容问题体现在古典教育占据了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鲜有科学教...
关键词:异域视角 晚清教育 功利性教育导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