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论

作品数:293被引量:14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李清良常峥嵘陈改桃林国良郭美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成唯识论》中的相缚与末那关系考
《世界宗教文化》2024年第6期156-163,共8页李晨 
相缚是瑜伽行派特有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典籍中,其内涵并不完全一致。《成唯识论》主张相缚是由末那导致的相分对见分的束缚。本文通过对论中关键引文的不同文献对比,指出其部分内容仅出现于玄奘的译本中,而不见于真谛译本和藏译。汉传唯...
关键词:《成唯识论》 相缚 末那 
价值哲学视域中的《新唯识论》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71-78,共8页陈源 
《新唯识论》成书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二十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西方文化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强烈冲击,中国传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熊十力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新唯识论》的创作正是通过对佛家唯识学和儒学的继...
关键词:熊十力 《新唯识论》 价值观 
作为“识器”的电影:唯识论与中国认知电影理论的建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49-56,共8页王珂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佛教的唯识论思想,指出中国文化传统对于知觉认识的独特性,并探讨这种知觉理论对于构建中国认知电影理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基于电影是知觉机器的假设,中国电影可被视为中国人认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唯识论的角度...
关键词:唯识论 识器 知觉 阿赖耶识 电影 
定位与反思——再论张祥龙的现象学儒学被引量:2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3年第1期132-164,共33页唐文明 
一毫无疑问,张祥龙是现象学进路的儒学研究的真正开创者,也是目前在这条路上走得最远、成就最大的学者。((1))从现代人文学建立以来的儒学研究的历史来看,现象学儒学意味着哲学儒学的第三种重要形态。第一种可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为...
关键词:儒学研究 熊十力 《新唯识论》 现象学 佛教唯识学 诠释学 哲学意蕴 开创者 
熊十力:做大学问怀忧国心
《工会信息》2023年第8期37-40,共4页王淼 
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1885-1968),湖北黄冈人,与著名文化大师梁漱溟、钱穆一样,是一位未读过正规学堂的著名哲学家,以其独创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闻名于世。与群贤切学问没有上过正规学堂的熊十力是怎样当上北大教授的呢?除了他个人勤...
关键词:熊十力 《新唯识论》 蔡元培 迷信色彩 北大教授 钱穆 梁漱溟 进德会 
一书之交
《做人与处世》2023年第1期25-25,共1页姚秦川 
1930年,熊十力因身体不适,前往杭州广化寺疗养。有一天,他听说当地有一位名叫马一浮的“高人”,不仅精通国学、书法,而且佛学造谐颇深,便很想与对方陪谈。但马一浮隐居多年,不见外客。熊十力觉得,如果自己直接登门拜访,恐吃闭门羹。思...
关键词:熊十力 广化寺 《新唯识论》 马一浮 登门拜访 佛学 
废名《阿赖耶识论》的“论争精神”与“文本实践”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年第4期258-270,共13页武斌斌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佛学对废名文学创作以及思想建构的影响研究”(2020W149)的阶段性成果
“五四”是一个思想论争层出不穷的时期。此中不乏规模浩大、波及甚广的“思想界之大辩论”,如“非宗教大同盟运动”、“科玄论争”等等。20世纪30年代初,在当时的佛学界也曾有过一场大论争——主流佛学界与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争。...
关键词:阿赖耶识 欧阳竟无 熊十力 唯识学 《新唯识论》 废名 蔡元培先生 得意弟子 
论《新唯识论》中的科学观
《今古文创》2022年第41期72-74,共3页李慧峰 牛新海 
面对西学东渐,唯科学论、全盘西化的学者极大地挑战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作科学、哲学与科学是什么样的关系、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成为当时的一个大问题。熊十力基于对于儒学、佛学、西学的认识,在其书《新唯识论》中具有创见性地表明...
关键词:熊十力 科学 哲学 新唯识论 
从“现行”范畴的厘清看阿赖耶识与其“因缘”亲种的关系问题——以《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
《哲学进展》2022年第5期1078-1089,共12页王静 
《成唯识论》中,对“现行”范畴的使用比较模糊,既于“因缘”体处明确限定“现行”为能熏识,又时言说“现行”第八识。而在范畴使用本身模糊的前提下,“现行”又与诸多重要概念存在联系。一方面,“现行”往往同种子相待而说;另一方面“...
关键词:现行 有漏种子 阿赖耶识 有漏识变 
语言在唯识学中的作用--以《成唯识论》为中心的考察
《华夏文化》2022年第3期34-37,共4页陈鑫 
海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语言哲学视域中的唯识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HNSK(YB)19-32);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意识与语言之间:佛教唯识学基本问题研究”(2021BSW004)的阶段性成果。
唯识学起源于古印度,是中观学之后大乘佛学的主流。唯识学传入中国后,经过玄奘、窥基等大师的弘扬,不仅更加系统化和精密化,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学派--唯识宗(又名“法相宗”),虽传之不远,却独树一帜。唯识学的根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八...
关键词:唯识学 转识成智 大乘佛学 唯识宗 窥基 八识 唯识无境 三自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