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美学

作品数:30被引量:1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马正平曾琴刘兴家徐杰王万洪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民族艺术研究》《学理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写作美学思想综论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年第12期55-57,共3页韩高峰 
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写作美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20WTSCX202)。
魏晋南北朝作为我国应用写作理论的繁荣时期,产生许多丰富而深刻的应用写作美学思想。依其主要代表性文论家的观点,应用写作总的美学要求可以归纳为文质彬彬、情真理切、繁约得当、文晓意明、思致缜密、义贞不回等六个方面。除了总的美...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应用写作 美学思想 
写作美学视域下英语专业写作美育教育被引量:1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3年第21期87-90,共4页郭玉莲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022年校级美育CPCT计划项目《写作美学视阈下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美育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22M31)阶段性成果。
英语写作中的美育教育具有其特有的情感价值。思维价值以及人文价值。教师可以尝试在写作美学理念的指导下,将美育元素有机融入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之中,并适当增添与美育有关的写作实践活动,课堂内...
关键词:写作美学 英语写作 美育教育 
幻想与人学的科幻美学——以何夕《伤心者》为论述中心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75-82,111,共9页刘霖杰 
在中国当代著名科幻小说作家中,何夕的风格不同于刘慈欣、王晋康与韩松,他的科幻小说常被称为“言情科幻小说”,而《伤心者》富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叙述与思考对于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来说,富有借鉴意义。通过从人物、叙事以及小说语言...
关键词:科幻小说 写作美学 何夕 小说创作 
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传承与创新
《青年记者》2022年第12期1-1,共1页白寅 
媒介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语言。在“敬惜字纸”的时代,书写并非易事。笔纸之间,没有删除、复制、插入、粘贴等工具指令,“信口雌黄”的代价是很高的。那时的书写,必先在腹中织就锦绣话语,发言才有金石之声。因此,谨言慎行的发言伦理,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 谨言慎行 写作美学 敬惜字纸 传承与创新 语言传承 人格魅力 
《私人生活》中的身体写作美学被引量:2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年第1期82-84,共3页王嘉源 
问世于20世纪末的《私人生活》是先锋女作家陈染的代表作。这本小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叙述方式,以一种个人化、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女性特有的精神经验世界,其革新式的文学手段和美学意蕴引起了文坛轰动。从这部作品不难看出...
关键词:《私人生活》 陈染 西苏 身体写作 女性文学 
生长论非构思写作学:中国传统写作美学的当代转换与升华——迈向基于后批判默会认知哲学的新现代写作学探索历程被引量:1
《中外文论》2018年第2期3-23,共21页马正平 
本文较为详细地回顾了笔者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对当代写作学从理性的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文章学"和"现代写作学"转向到写作审美行为深处的写作"赋形思维"论、"知行递变"写作过程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策略"论、"写作生长"论、"写作路径...
关键词:非构思写作学 中国传统写作美学 转化与升华 新现代 后批判哲学 实践原理 时空美学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山河袈裟》《高原上的野花》研讨纪要
《长江丛刊》2018年第35期6-15,共10页朱训集 王先霈 陈美兰 於可训 高晓晖 
高晓晖(主持人,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今天以省作协的名义召开研讨会,应该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对修文主席、执浩副主席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表示祝贺,也表示敬意。第二是对《山河袈裟》、《高原上的野花》进行重读,重温...
关键词:获奖作品 文学奖 高原 袈裟 鲁迅 纪要 艺术魅力 写作美学 
非构思写作学:中国传统写作美学的当代转换与升华——迈向后批判实践哲学的“新现代写作学”探索历程被引量:1
《写作》2018年第4期41-55,共15页马正平 
较为详细地回顾了笔者从改革开放40年来,对当代写作学从理性的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文章学"和"现代写作学"转向到写作审美行为深处的写作"赋形思维"论、"知行递变"写作过程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策略论、写作生长论、"写作路径思维"论到"非...
关键词:非构思写作学 中国传统写作美学 转化与升华 新现代 后批判哲学 实践原理 时空美学 
庞德《在地铁车站》的写作美学分析与译本比较被引量:1
《写作》2018年第2期38-42,共5页刘羽琛 
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在中文世界知名度极高,且拥有众多译本。本文以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为工具,从语言、意象和情感表达三个层面来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美学特征,进而以这些特征为标准,对流传广泛的20种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 《在地铁车站》 写作美学 翻译比较 
试论写作的时空之美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7年第2期58-61,共4页陈燕侠 
时空感是写作的审美本体。在时空意识的统摄下,写作主体优化的心理时间与心理空间成为文本的秩序之源,写作的美感正是来自于写作主体对生命自由的体验。写作过程是写作个体自由的生命体验、时空意识的贯穿和生命时空的创造。从感知聚材...
关键词:写作美学 时空意识 创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