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论争

作品数:55被引量:80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毕海罗维斯袁盛勇赵黎明金惠俊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江西社会科学》《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欧化”到“中国化”:茅盾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22-32,共11页朱军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现代‘中国文艺复兴’话语考论”(21BZW060)。
“民族形式”论争被视作“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之一,茅盾是其重要参与者,他的作品也是被公认的“民族形式”的代表。作为“同路人”的茅盾有关“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的思考有误置更有调适,尤具历史价值。茅盾延续了鲁迅、...
关键词:“民族形式”论争 茅盾 市民文学 中国风格 
“民族形式”论争中的欧化语体批评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3年第12期61-64,共4页关泽琳 
汉语欧化语体因思想启蒙之需受五四知识分子推崇,但同时面临“非大众化”与“反民族性”的双重批评,二者在“民族形式”论争中得以激化。以向林冰为首的通俗读物编刊社成员否定欧化语体的合法性,新文学同人则分别从民族进步之要、大众...
关键词:民族形式论争 欧化语体 大众化 民族性 文学政治 
“回到民间”与“言文一致”:从歌谣运动到“民族形式论争”
《江汉论坛》2023年第1期88-94,共7页高建青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近代白话文学思想中的语言哲学资源研究”(17WX18);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性与清末民初小说的‘中国梦’书写研究”(22WX20)。
“回到民间”是五四前后新文学倡导者喊出的口号,这一口号与晚近以来的白话文学运动寻求“言文一致”的语言、文学变革主张同声相应。就此而言,歌谣运动在北大的发生,虽是缘起于刘半农、沈尹默的一次“偶然”的雪后闲聊,但从参与其中的...
关键词:回到民间 言文一致 歌谣运动 民族形式论争 
从审视封建到利用传统——新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容受与推演
《政治思想史》2022年第3期64-77,198,共15页黄延敏 朱航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百年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8ZDA010);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指南研究”(项目编号:2018JDSZK015)的阶段性成果。
本位文化讨论使传统文化的价值问题受到关注,是催生新启蒙运动的重要事件。在回应国民党右翼分子抵制新启蒙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左翼知识界开始容受中国悠久历史中宝贵的文化资源。全面抗战爆发后,运动重心转向文艺大众化,启发民...
关键词:新启蒙运动 传统文化 本位文化讨论 民族形式论争 
打开内陆中国的方法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2年第3期37-44,共8页王琳 
贺桂梅的新作《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以下简称《书写“中国气派”》),将1939—1942年左翼知识界发生的“民族形式”论争视为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置的当代文学的另一源头,关注1950—1970年代当代文...
关键词:当代文学研究 “民族形式”论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自我表达 文化场域 形式建构 贺桂梅 书写实践 
郭沫若在“民族形式”论争中的理论贡献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89-92,共4页张宁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中心)青年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Y2019C06。
“民族形式”论争前后,郭沫若积极探寻民族文艺形式的构建,他引用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在尊重文学本体性的基础上,讲求中国文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对中国文艺进行民族性的思考,以期建立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文艺形...
关键词:郭沫若 民族形式 理论贡献 
问题、概念及意义建构:“民族形式”论争再检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47-56,共10页李慧 
作者主持研究的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央苏区文艺政策成功经验及对当前文艺宣传的启示研究”(ZD202008002)的阶段性成果。
"民族形式"论争是以文艺的方式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想象、叙述和表达。这次讨论是在民族化与现代化、旧形式与民族形式的矛盾关系中进行意义的建构,旨在民族化的路径上探索大众化的文艺发展新模式。民族形式命题把传统文艺资...
关键词:民族形式 传统文化 大众化 民族化 现代化 
从“民族形式”论争到“赵树理方向”的历史考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5期67-68,共2页牛婷婷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之前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中,“民间形式”与旧小说、韵文同被称为“旧形式”。论争的各方都侧重于发掘形式而非其思想层面的价值。在论述民间形式的价值时,又特别注意限度的把握。...
关键词:民间形式 赵树理方向 “民族形式”论争 欣赏习惯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 思想层面 民族形式 
从“民族形式”论争到“赵树理方向”的历史考察被引量:2
《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4期130-138,158,共10页牛婷婷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通过将“大众化”的方向具体指为“为工农兵服务”,突破了以新文艺为“体”、以民间形式为“用”的思路,向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提出经由思想和艺术上的改造与工农兵群众完全结合,支持热...
关键词:《讲话》 工农兵文艺 民间文学运动 赵树理方向 
革命文艺的“形式逻辑”——论延安时期的“民族形式”论争问题被引量:12
《文艺研究》2019年第8期79-88,共10页周维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抗战时期国共辖区间的文学互动研究”(批准号:15BZW153)成果
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文艺实践,在早期"形式"选择上面临内在困境:一方面,文艺形式具有为革命"塑形"的功能,需要有所创新;另一方面,文艺形式又必须符合具体革命实践的要求,与文艺旧形式保持一定的联系。如何消解这个难题,构成革命文艺...
关键词:革命文艺 民族形式 延安时期 形式逻辑 文艺形式 内在逻辑 民族化发展 文艺实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