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

作品数:2555被引量:5114H指数:2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段劼马履一罗广军李旭江萍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阅读与写作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散曲对文人世俗生活的书写
《阅读与写作》2010年第4期39-40,共2页石艺 
余英时先生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说:“所谓‘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中国传统中并不是截然分明的,其间界线很难划分。士大夫当然有他们的‘上层文化’,但是他们同时也浸润在‘通俗文化’之中。”
关键词:世俗生活 通俗文化 书写 文人 散曲 中国传统 商人精神 宗教伦理 
网络对文学语言的变异和冲击
《阅读与写作》2005年第9期20-21,共2页陈晓洁 
关键词:知识经济 网络文学 文学语言 中国 当代文学研究 叙述技巧 审美特征 
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
《阅读与写作》2005年第4期35-37,共3页姚国建 
关键词:结句 诗话 开头 文章结构 对文 明代 形象 表达效果 比喻 要求 
顺其自然 潜移默化——读《叶圣陶不教孩子作文》有感被引量:1
《阅读与写作》2005年第1期4-4,共1页汪光华 
关键词:作文 叶圣陶 教学方法 短文 孩子 感悟 题目 对文 文题 读后 
网络文学语境下的虚幻与真实
《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11期2-3,9,共3页庞希云 李志峰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文学的浸透与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不可估量。
关键词:虚幻 网络文学 真实 对文 直接 语境 
朗诵的技巧
《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9期43-46,共4页施仲谋 
一、准备阶段(一)理解诵材。读准字音1。理解诵材(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朗诵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诵材的内容,所以必须对所朗诵的作品,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理解及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把听...
关键词:朗诵 作者 理解 文章 听众 内容 动作 对文 意思 语调 
修改的修辞效应
《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8期43-44,共2页赵刚健 
对文学作品语言进行修改,可以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又一次选择,来进行深度加工和优化调整,而这一过程也可以视为修辞的过程。通过一些著名作家对其作品语言的修改实例,也不难看出修改与修辞的这种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修辞效应 对文 语言材料 过程 实例 作品语言 文学作品 作家 修改 关系 
改变写作心态
《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2期36-37,共2页许红 
我觉得要解决好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主要应该解决学生的作文态度问题,要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态度,严肃的态度和观察的态度。其中自觉的态度是作文的重要条件。自觉的态度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关心;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文字表达的喜悦...
关键词:学生作文 培养学生 写作心态 兴趣 关心 自觉 客观事物 严肃 对文 现实生活 
网络写作的虚拟性特征
《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2期38-39,共2页谢永新 
网络写作借助于网络优势大有挑战纸媒质写作之势,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众说纷纭,有些人甚至把网络写作看作是用电脑写作,这实在是一个“捧腹”的误解。但目前要对它作一个科学的界定,还需些时日。笔者认为,网络写作在当下已经成...
关键词:网络写作 网络优势 概括 虚拟性 科学 文化行为 信息技术 文学理论 对文 电脑写作 
对文学教育定位和作用的思考
《阅读与写作》2000年第4期45-47,共3页任富强 
文学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铸人格、建设精神家园,及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等方面,有着可低估,也无法替代的作用。总体上看,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享有应有的尊重,仅从现行教材构成的文体比例中便可见一斑。同时,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 教育作用 人文精神 文学素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