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思光

作品数:57被引量:3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柴文华卢兴廖晓炜安乐哲张其凤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儒学是改变世界的动力——安乐哲先生访谈录
《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4期52-56,共5页安乐哲 宫英英 
自18岁远跨重洋赴中国香港做交换生开始,安乐哲先生的人生轨迹就此转变。一次为诗歌创作积累人生经验的东方之旅,意外地开启了他研习、翻译、传播中国哲学的道路。受劳思光、唐君毅等学者的影响,安乐哲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人生经验 唐君毅 安乐哲 中国香港 劳思光 人生轨迹 东方之旅 浓厚的兴趣 
“孟子头,荀子身”:论朱子心性论的义理架构
《朱子学研究》2023年第2期58-74,共17页肖艳歌 
朱子是“心即理”还是“性即理”,其所论之心有无道德本体的意涵,一直是学界的争议性话题。此论题的探讨事关朱子学的定性(道德自律或他律),进而涉及如何给朱子学定位(别子为宗或儒家正宗)的问题,重要性可见一斑。关于此问题,总的来看...
关键词:朱子学 蒙培元 性即理 心即理 牟宗三 刘述先 劳思光 心性论 
港台学者劳思光的清代学术思想研究被引量:1
《台湾历史研究》2023年第4期86-94,共9页王豪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清学传统与民国学术之走向”(编号2022T150720)阶段性成果。
劳思光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台湾出版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该书曾作为台湾地区许多高校的教材使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相较于梁启超、胡...
关键词: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 清代学术思想 两岸学术文化互动 
劳思光的老学研究
《理论界》2023年第2期36-42,共7页李洪杨 
2022年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当代中国哲学史家的哲学史研究与书写——以张立文为中心考察”(2022-KYYWF-1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劳思光的老学研究是当代老学研究和道家哲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种范式。他对老子其人其书这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考辨,并通过“常”“道”“反”、“无为”“无不为”和“守柔”“不争”“小国寡民”三组哲学观念为诠释框架对...
关键词:劳思光 老子 哲学史 
劳思光对知行问题的探析
《黑龙江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20-24,152,共6页王杨秀 
山西省社会经济统计科研课题“山西省科研诚信问题研究”(KY[2022]067)。
面对20世纪的思想与价值危机,劳思光认识到中国哲学思维传统存在一种弊端,那是因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道德秩序而忽视探涉经验世界中的实践,重德轻智,由此不利于其现代化进程。劳思光以现代的视角对知行关系进行阐释与...
关键词:知行合一 德智关系 体用关系 劳思光 
从一元到多元:劳思光与唐君毅文化观比较
《齐鲁学刊》2022年第4期23-30,共8页冯骏豪 
劳思光与唐君毅对于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发展的方法均有不同的理解。唐君毅认为文化是人类实现内心理想的客观化成果,不同文化的发展是为了往同一个理想目标迈进,达至“天下国家”的理想境界。劳思光则认为文化领域与客观中立的自然领域...
关键词:劳思光 唐君毅 文化 文化发展 
儒学“客观化”问题的登场——以李二曲为中心
《人文论丛》2022年第1期133-141,共9页王文琦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心学与关学交叉视域下的李二曲哲学思想研究”(17CZX036)阶段性成果。
“客观化”问题是中国传统儒学能否以及如何走向现代化的关键理论难题,它在思想史中的登场是在明末清初。“客观化”所讨论的是近代儒学如何转化为对象性之可见效用,落实为具体外在的典章制度,乃至开发出“民主”与“科学”等问题。从...
关键词:儒学“客观化” 牟宗三 劳思光 明末清初 李二曲 
“工夫”论·境界论·机论:传统文脉下琴棋书画的哲学叙事
《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21年第4期87-88,共2页张其凤 屠音鞘 
“工夫”,是完全生发自中国思想脉络的概念,也是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劳思光、徐复观等几位大师用以彰显中国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之特质的关键。“工夫”根本就是“生命实践”,因其直面人之生命根源,对准人生意义与生命奋进之理想,...
关键词:生命实践 唐君毅 人生意义 传统文脉 琴棋书画 劳思光 方东美 价值自觉 
“工夫”论与传统文脉下琴棋书画的哲学叙事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10期52-53,共2页张其凤 屠音鞘 
“工夫”,是完全生发自中国思想脉络的概念,也是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劳思光、徐复观等几位大师用以彰显中国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之特质的关键。中国美学中审美主体、审美活动、美感、境界等一般都被当作逻辑起点的概念,实则无一不...
关键词:唐君毅 传统文脉 琴棋书画 劳思光 方东美 徐复观 审美主体 牟宗三 
劳思光与蔡仁厚对阳明“四句教”诠解之比较被引量:1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28-32,共5页王安权 张海龙 吴小丽 
2021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尚书》民本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项目编号:2021ZC051)阶段性成果;2020年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学科建设贵阳学院哲学学科学位点建设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中国文化二元结构视阈下阳明心学思想的建构”(项目编号:ylxk202015)阶段性成果;2021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基地项目“AI+视阈下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项目编号:2021jd119)阶段性成果。
蔡仁厚与劳思光对阳明"四句教"的解读或诠解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颇具代表性。劳先生的解读是一种"主体论"式的,他视"四句教"是陈述四个论点,非一有序之系统,他重点对"无善无恶心之体"做了解读。蔡先生的诠解是一种"存有论"式的,他视"四句...
关键词:四句教 诠解 主体论 存有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