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仪

作品数:196被引量:294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杜靖杨民康王昕吴玉萍张纯德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仪式的建筑群:天水民间伏羲春祭之机理结构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72-79,共8页张同胜 
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古代文学阐释机制研究”(20XZW003)阶段性成果。
甘肃省天水市民间伏羲春祭仪式,从机理结构来看,至少由五部分组成,即民间迎黑爷以祈雨、祭拜人文始祖、药王庙灸小红人祈愿、上元节灯会、民俗表演等。这一民间祭祀仪式的建筑群结构,是至晚从晋至今的历史长河中积聚层累而成的。它展现...
关键词:伏羲祭仪 祈雨 祭祖 药王 灯节 民俗 
苗族祭仪“布冲他力”的名称含义与仪式性质
《铜仁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45-52,共8页吴晓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创新工程“南方民族口头传统基础与转化应用研究”(MWS202401)。
苗语东部方言区的苗族有一堂称为“布冲他力”(bul qod tead lis)的祭祀仪式,有白天与黑夜之分。“布冲”(bul qod)是指砍掉仪式中带刺的qod(冲)树,以达到“他力”(tead lis)的目的,即解开詈、咒语。此仪式与另一种也有白天黑夜之分的...
关键词:苗族仪式 布冲他力 巴岱 叭力 解令甲 打干锣 
韩国神杆信仰与祭仪
《艺术与民俗》2024年第1期70-75,共6页邹爱芳 
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朝鲜文字训民正音与中国哲学思想的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1984)的阶段性成果。
“神杆”文化渊源已久,分布广泛,是北亚和东亚地区共同的民俗文化要素。韩国的神杆被称为“Sotdae”。韩国的神杆信仰与萨满文化中的树、鸟宇宙论模式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形态和功能,逐渐适应了韩国的农耕文化,并融入农...
关键词:神杆文化 韩国 民间信仰 祭仪 
南乐源于虞舜时代的农业祭仪
《中原文化研究》2024年第1期109-119,共11页张树国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项目“中华文明与早期书写研究”(2022JDZD025)子项目“中华上古文明与简帛书写”。
南乐为上古虞舜时代农业祭仪上表演的乐章,具有召唤东南季风的神秘作用,东南季风在《夏小正》《山海经》中又称为“俊风”,这一名称与大舜有关。因时代久远,早期典籍关于南乐的记载零散而不系统,《尚书》中《尧典》《益稷》等篇,《周礼...
关键词:南乐 虞舜时代 农业祭仪 
徽州祭仪中的徽剧研究——以绩溪伏岭镇“舞佪”为例
《黑河学院学报》2023年第12期161-163,共3页李英卓 
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徽州祭祀音乐研究”(20YJC760049);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徽州舞龙仪式研究”(SK2020A0100)。
戏曲活动在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徽剧是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绩溪县伏岭镇的“舞佪”是徽戏中最富有生命力、最贴近群众的一个流派,更是徽州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体现。在人文视角下,徽剧与徽州祭仪音乐有其社会传承渊源,祭仪中的...
关键词:“舞徊” 祭仪 徽剧 徽文化 
中国台湾邹人的人文生境:一项基于植物文化与祭仪分析的研究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26-36,共11页郑伟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台湾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演变与现代转型研究”(21AMZ017);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台湾噶玛兰人族群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FJ2021BF019);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社科类科研项目“闽南非遗的人文关系形态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研究”(JAS20172)。
在当代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理论视野下,以一种更具整体性的社会观考察中国台湾邹人的文化传统,可以发现贯穿于邹人社会生活中的植物文化与仪式实践,显现出一种由“广义人文关系体系”形构的独特社会性模式:人—人、人—物、人—神三对关...
关键词:本体论转向 人文生境 植物文化 祭仪 
“祭必有尸”:殷周“立尸”祭仪探源
《百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29-36,共8页公维军 许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殷周铜器铭文中的‘神话历史’研究”(21BZWB076)。
先秦时期,“祀”(祭祀)与“戎”(军事征伐)是国家治理的两大要务,而祭祀行为又位居其首,初民崇神祀祖以求得庇佑、祯祥的虔诚心理得以彰显。商周时期,盛行以活人代替逝去祖先接受献祭的神圣行为,这便是作为先秦孑遗的“尸祭”现象。殷...
关键词:象神 尸祭 立尸祭仪 交感巫术 
“圆圈”内外的“卑南人”——从年祭圈舞的多重表演面向看社群形象的当代重塑被引量:3
《民族艺术》2022年第6期141-151,共11页刘姝曼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20世纪舞蹈人类学理论范式研究”(2018CE05492)阶段性成果。
祭仪歌舞是台湾少数民族艺术的经典表演与呈现。尽管面临社会解组和文化消逝的挑战,其表演形态却能够伴随场景的变动而焕发出蓬勃生机,其文化意涵也随着表演层次和面向的叠加而历久常新。台湾省台东市卑南人南王部落及其周边的年祭圈舞...
关键词:台湾少数民族 祭仪歌舞 圈舞 舞蹈人类学 创造性转化 
人类学美学视域下的上古羽舞祭仪研究被引量:1
《宗教学研究》2022年第3期148-154,共7页常磊 
2019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非遗’视域下的中原神话——仪式谱系及其保护策略研究”(2019CWX031)的阶段性成果;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孔孟美学思想的发生学研究”(qd18101)的阶段性成果;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河南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区的路径研究”(2022-YYZD-09)的中期成果。
从朝贺唐尧的庆典仪式中的“百兽率舞”到假面纹身的刑天“操干戚以舞”再到甲骨卜辞“执羽而舞”,皆包含着“接触巫术”和“互渗律”的宗教学原理;祖先神祇的“鸟形灵”降临祭仪现场,从而形成巫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敬鬼神”...
关键词:神人以和 羽舞 接触巫术 互渗 审美心理 
图像与科仪:《新见〈西游记〉故事画》论略
《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128-135,共8页胡胜 金世玉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游记》跨文本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260);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西游记》成书与‘一带一路’研究”(项目编号:XLYC1804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西游图像是在图像谱系的艺术传统和表达成规内对西游故事的别样诠释。这类图像包括雕塑、壁画、帛画、纸本等多种形式。中南大学所藏“西游”故事画是流传于湖湘一带的“吊偈画”,它们和“水陆画”同源同质,皆为佛道祭仪的伴生物,与仪...
关键词:吊偈画 水陆画 祭仪 西游故事 演进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