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关系

作品数:119被引量:169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陈迪泳杨昊刘良华张万民樊露露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心物关系看刘勰《文心雕龙》的文道自然观被引量:1
《今古文创》2024年第28期49-51,共3页高宇宣 
刘勰的《文心雕龙》从对于万物的感悟开始,将“道”的自然规律应用于“文”,以“自然之道”贯穿文学思想。从为文之用心与创作之用心建构“文心”,实现心与物的自然交融。刘勰从感于外物到与心徘徊,实际上是由外向内寻求精神上的家园,...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心物关系 文道自然 自然观 
从“比兴”到allegory——中西诗学对立模式的反思
《新华文摘》2024年第12期95-98,共4页张万民 
“比兴”是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其内涵的层积与外延的游移非常复杂,如果与西方的文学观念对比研究,情形更加复杂。当“比兴”分论时,“比”可视为隐喻,“兴”则涉及形式上的起兴发端、创作中的心物关系、作品里的情感意象等。当“比兴...
关键词:中西诗学 中国诗学 心物关系 比兴 讽寓 情感意象 寓托 
从“比兴”到allegory反思中西诗学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5期61-62,共2页张万民 
“比兴”是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其内涵的层积与外延的游移非常复杂,如果与西方的文学观念对比研究,情形更加复杂。当“比兴”分论时,“比”可视为隐喻,“兴”则涉及形式上的起兴发端、创作中的心物关系、作品里的情感意象等。
关键词:中西诗学 中国诗学 心物关系 比兴 情感意象 
舞蹈想象环节中的“形”与“神”
《艺术家》2024年第4期68-70,共3页严敏 
“形”与“神”的相互制导与变异是古代哲学的一个命题,虽然它与文学、书画的关系最为紧密,但作为斟酌心物关系的哲学思维,它与以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舞蹈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形”为外形,在舞蹈表演与创作中,尤指所塑角色的...
关键词:舞蹈表演 舞蹈演员 身体动作 古代哲学 哲学思维 心物关系 舞蹈想象 
论后天物理主义视角下“红色”的物理还原
《学术探索》2023年第12期20-23,共4页马楚怡 王文娟 
物理事实和感受质之间关系是心灵哲学的争点之一,涉及感受质是否可以进行物理还原、是否存在解释鸿沟等诸多问题。本文以“红色”这一既具有物理客观性,又可以作为人的感受质存在的对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后天物理主义的视角下,可量...
关键词:后天物理主义 红色 心物关系 还原 
论李商隐律绝的睹物惊心式表达——兼论“惊艳范式”对后代叙事文学的影响
《中国诗学研究》2023年第2期86-98,共13页郭自虎 崔新一 
李商隐多愁善感,在其近体律绝诗中采用略形取神、加重咏叹、特殊字词、对比、感事讽托等方式传达睹物瞬间的深层感受,在传统诗歌情景交融、托物寓意的基础上突显心物关系,着力表现主观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杜甫“外透式震惊”以及...
关键词:李商隐 律绝 心物关系 惊艳 
主编的话
《中国美学》2023年第1期I0005-I0006,共2页邹华 
本辑设置了两个专题栏目,分别是由张晶教授主持的“中国美学中的感兴理论”和由仪平策教授主持的“生活美学在中国”。前一个专题刊发了张晶教授和他的博士生的一组学术成果,其中张晶、代宇涵通过对“触物兴情”创作模式的论述,探讨作...
关键词:作家主体 心物关系 谢榛 专题栏目 感兴 审美鉴赏 张晶 生活美学 
大白于天下:对神经本体论的一个反思
《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6期27-29,共3页包利民 
近几十年来,与“人”相关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基因工程、演化论、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突破,这将整体改变人类未来的走向。本文仅限于探讨一个领域中的趋势,即新科技革命加持下的新自然主义对哲学的冲击。...
关键词:第三次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 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 大白于天下 本体论 心物关系 人类未来 
“获我心哉”:郭熙的山水画创作观
《艺术广角》2023年第2期103-112,共10页张晶 刘杨昭乐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美学命题整理与研究”(21&ZD068)阶段性成果
北宋画家郭熙擅画四时山水并总结了大量四时画题,他的画论也多次提到四时景色,于《林泉高致》中明确提及“物色”二字。分析山水画家郭熙对“物色”的理解与认识,可以发现郭熙基于“获我心哉”有一套包含物—情—画的山水画创作路径,即...
关键词:获我心哉 物色 心物关系 林泉高致 绘画美学 
“中国式现代化”与真理—政教—美学机制的转型被引量:3
《现代中文学刊》2023年第1期7-10,共4页朱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17ZDA270)阶段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一个“当代”事件,这一事件蕴含着重新整理乃至扬弃既有历史环节的力量,同时力图成为价值评判的根源——它当然会囊括文学评价的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所涉及的四个主要面向——规模巨大、平等发展、心物平衡...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评判 天人和谐 身心关系 心物关系 天人关系 评价的标准 可持续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