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词

作品数:114被引量:5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春玲王静梁忠东张玉金王宇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玉林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原来是酱
《中国烹饪》2024年第5期42-43,共2页
汉语中有一类特别的词汇,被称为“兼词”,指的是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常见的兼词有名词与动词、名词与形容词、形容词与动词等多种组合,而在烹饪的词典中,最常见的兼词之一就是“酱”——既是一种制作方式,也是一类美味食物。...
关键词:兼词 烹饪 多种组合 形容词 名词  
学问更兼词华:方苞的时文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池州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6-14,共9页师雅惠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236)。
桐城派开山祖师方苞,不仅在古文创作上成就斐然,其时文创作亦为一代名家。方苞的时文创作,继承了康熙初年韩菼对"书卷"与"情韵"的重视,善于向前代文学经典特别是唐宋文章学习,又善于体贴、抉发圣人心事,其《抗希堂稿》,思致细密,章法灵...
关键词:方苞 桐城派 八股文 
上古汉语“诸”与“之”字结构的句法功能考察及比较
《现代语文》2020年第11期19-23,共5页何翎格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将“诸”视作兼词的观点自成一脉,认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和分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在介绍兼词时,将“诸”字的用法分为三类并给予诠释,但这三种类型的使用情况是否具有普适性,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关键词:“诸” “之” 兼词 句法功能 
试论兼词说之缘起被引量:1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129-133,共5页李春玲 王静 
兼词,是在古代汉语以及与古代汉语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个术语,为大家所熟知,却又存在着颇多的争议,本文对兼词说的形成历程加以溯源梳理,将其分为五个阶段:语义简释期、语音探究期、语法分析期、"兼"性确立期和兼词说成形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 兼词说 缘起 
古代汉语兼词之定位研究述略被引量:1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128-133,共6页李春玲 王静 
关于兼词的定位,学界众说纷纭,包括兼词本身的属性定位、词性界定和具体属词的属性定位、词性界定等等,每个角度,都存在意见分歧。本文拟对古代汉语兼词的定位研究状况作一简单述评。
关键词:古代汉语 兼词 定位 研究述略 
英语表处所“-ere”形词的兼词性质——从与古汉语兼词“焉”的比较入手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98-101,共4页孙泽方 
从古汉语语法中的兼词理论看,英语表处所的"-ere"形词可视为英语中的兼词,它与古汉语兼词"焉"都伴随着语音的简化,都有与之同形的地点代词,都可作陈述句的地点状语,都可对地点状语提问。不同的是"-ere"形词是取舍式缩音,"焉"是合音式缩...
关键词:兼词 here there WHERE  英语 古汉语 
《孟子》中“之”字结构及用法分析
《语文建设》2017年第7X期69-70,共2页徐天兰 蒋永勤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充当代词使用,在介词与一般动词后面,作为宾语。此外,它还可以作为指示代词,充当定语与状语;可以作为助词,例如常见的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或在语末充当语气助词等。“之”字还可以...
关键词:定中结构 中心语 宾语前置 指示代词 助词 虚词 《孟子》 古代汉语 定语 名词修辞语 兼词 
“焉得”及其否定式——兼释“死焉不得”
《滨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87-92,共6页吴春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古汉语动词词义系统演变研究"(16BYY112)
先秦时代,"焉得"之"得"为助动词时,其否定式为"焉得不",当"得"为动词时,其否定式理论上虽有"焉不得"的可能性,但在传世文献中却未曾见到。从其借以类推的原型"岂不得"来看,其宾语或较为简单,或无宾语,类似"士人尽力"之类的主谓短语充当...
关键词:焉得 死焉不得 否定式 助动词 动词 兼词 
语文学科:文言文字词教学“翻转”初探
《广西教育》2016年第16期54-55,共2页梁爽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的教学难点,文言字词积累又是这个难点之中最为枯燥的学习内容。我校引入翻转课堂以后,我尝试借助翻转课堂突破这一教学困境,收到了初步的效果。一、文言文字词教学的"翻转"模式云技术下的初中文言文...
关键词:文字词 《出师表》 湖心亭看雪 学习小组 一词多义 联结点 翻译任务 题目类型 知识模块 兼词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公式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5年第3期102-103,共2页夏志雄 
笔者发现语文教学与理科教学有相似之处,特此把语文教学的几个难点总结为"公式",简洁明了,经多年教学检验,效果不错,现把运用归纳如下: 一、公式的解读 公式一:x干什么(即主谓宾结构,"x"与"什么"是名词或代词,"干"是及物...
关键词:不及物动词 状语后置 搭配问题 倒装句 欣然自喜 主要意思 现代派绘画 石油战略储备 长句 兼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