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经历

作品数:60被引量:3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树俊李春玲刘梦溪盛小平刘凌更多>>
相关机构:泰州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孙中山和梁启超交往始末
《名人传记》2022年第2期22-26,共5页张家康 
孙中山和梁启超,一为革命,一为改良,两者的政治主张虽迥然不同,但其目标却都是振兴中华,强国富民。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得以与孙中山相识。一向与时俱进、善变的他在血的教训下,转而赞成孙中山的政治主张,由改良而革命,并与...
关键词:孙中山 戊戌变法 交往经历 梁启超 早稻田大学 振兴中华 康有为 保皇 
影响了青少年 教育了几代人——回忆我和高玉宝的交往经历
《侨园》2020年第1期58-59,共2页张树铭 
最近,一个沉痛的消息震惊了全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战士作家,原旅大警备区军人俱乐部主任,全国、省、市关工委优秀报告员高玉宝同志,于2019年12月5日在辽宁大连逝世,享年92岁。"党是妈妈我...
关键词:共产主义战士 高玉宝 交往经历 军人俱乐部 离职休养 辽宁大连 瓦房店 阎店乡 
周恩来与贺龙:半个世纪的莫逆之交
《赢未来(现代领导)》2019年第7期45-46,共2页黄禹康 
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南昌起义的枪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也正是南昌起义,将当时担任起义总指挥的贺龙与担任起义前委书记的周恩来两人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他们出生入死、并肩战斗。他们的交往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他...
关键词:周恩来 贺龙 中国现代革命史 南昌起义 中国革命 人的命运 交往经历 总指挥 
对饮挥毫:米芾与苏轼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2019年第4期33-37,共5页梁志钦 
米芾二三十岁遍临古帖.仿古仿到逼真,他向别人借来古帖,借一还两,由主人自选,主人有时选了他临摹的,他就把真迹收入囊中。苏轼用“巧取豪夺”一词来调侃他。有人说,他是疯子,他却在一次聚会上说:“世人皆以米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
关键词:米芾 苏轼 交往经历 主人 
其实我想对你说——高中生人际交往指导例谈
《班主任》2019年第1期17-18,共2页薛萌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人际交往的方法,对老师的情感依赖日益减少,更倾向于和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言语和行为的失当所引起的冲突在高中生日常相处过程中也很常见。这既容易给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埋下隐患,同时,失败的交...
关键词:人际交往 高中生 人际关系 学生个体 交往经历 社会化 老师 班级 
对饮挥毫:米芾与苏轼
《人民周刊》2018年第23期66-67,共2页梁志钦 
米芾二三十岁遍临古帖,仿古仿到逼真,他向别人借来古帖,借一还两,由主人自选,主人有时选了他临摹的,他就把真迹收入囊中。苏轼用“巧取豪夺”一词来调侃他。有人说,他是疯子,他却在一次聚会上说:“世人皆以米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
关键词:米芾 苏轼 交往经历 主人 
杨度与杜月笙
《读书文摘》2018年第10期32-35,共4页金全国 
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可谓“朋友”遍天下,而较早进入杜月笙视野的重量级人物杨度,却与他有着一段不同一般的交往经历。早年的上海坊问流传着不少“杜氏名言”,其中有一段颇为与众不同,他说:“别人存钱我‘存’交情;锦上添花的事...
关键词:杜月笙 杨度 上海滩 “朋友” 交往经历 民国时期 三教九流 重量级 
司马迁游学,完全自费
《读书文摘》2018年第9期43-43,共1页李开周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年轻时也游过学。根据司马迁自己的记载,他从长安出发,先渡过长江到长沙,然后坐船在湘江和沅江流域考察;然后去江西,登庐山,考察大禹疏通九江的遗迹;又抵达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沛县,向父老们请...
关键词:司马迁 游学 自费 《史记》 交往经历 汉高祖 孟尝君 信陵君 
实用文阅读指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3期21-21,共1页邱捷 
近几年,纪念、悼念类文章,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越来越多地进入到高考的视野当中。下文将以《悼朱光潜先生》为例,剖析这类文章的阅读要点。快速通读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作者采用倒叙手法,回忆与逝者生前交往的经历,综合运用多种表现...
关键词:文本阅读 用文 交往经历 倒叙手法 表现手法 综合运用 整体感知 朱光潜 
从老王的情感诉求看杨绛的内心愧怍——我读《老王》
《语文知识》2016年第23期26-27,共2页高传龙 景学 
《老王》是杨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回忆了与老王的交往经历后,杨绛在文章最后写下了这样的内心自白——“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者说得再具体点,对“愧怍”一词的理解,是...
关键词:《老王》 情感诉求 杨绛 内心 回忆性散文 交往经历 作者感情 文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