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

作品数:1318被引量:32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顾农高建新张诒三颜春峰汪少华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大学复旦大学扬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学语文教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归去来兮辞》“双美”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12期52-54,共3页李江杰 王婷婷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历来被赞誉为表达归隐意识的创作高峰,而其独特的"双美"表现艺术在"隐士"光环下被人们忽略。《归去来兮辞》采用叙述与抒情双线结构,巧妙运用现实与想象交融的创作手法,于自然表达之中渗透人生哲理,体现出高超的...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双美” 艺术特色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被引量:3
《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3期65-67,共3页刘志江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学的活动为基点重构中学语文课堂”(课题编号:CADA16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1.文本分析。《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陶渊明的归隐是回归本心之举,即文中所说的“委心任去留”。但陶渊明归隐后的真实情感并不是一个“乐”字所...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教学设计 田园生活 陶渊明 文本分析 生活乐趣 真实情感 “乐” 
披文入情觅知音
《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3期67-68,共2页高冰峰 
刘志江老师这则教学设计,好就好在能沿循“披文人情”这一正途,带领学生走进《归去来兮辞》这一经典文本,可分为以下三点来说。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知音 教学设计 经典文本 老师 学生 
《归去来兮辞》的张力世界
《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1期38-40,共3页肖峰旭 
《归去来兮辞》依托“悲”“喜”双重情感蕴涵的交织混融,对应归去和归来的不同行为立场,彰显出对“归”的形而上思考,提出了个体从凡俗中超然解脱的两重路径,从而使得其文本张力十足,价值丰富。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情感蕴涵 行为立场 解脱路径 
苏轼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再创作
《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2期40-43,共4页熊言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毅然辞去彭泽令,并作《归去来兮辞》一文,表达归隐田园的欣喜之情。陶渊明的品节以及归隐田园的心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历代有不少文人通过再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陶...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再创作 苏轼 田园生活 归隐 文人 向往 
虚以实行 文家妙境——谈《桃花源记》的创作技巧
《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1期54-56,共3页楚爱华 张明琪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通过作文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9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有不少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如《饮酒》《归同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这些作品篇篇经典、字字珠玑,让人读后含英咀华、回味无穷。有意思的是,与陶渊明其他作品相比,《桃花源...
关键词:《桃花源记》 创作技巧 《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 语文教材 《饮酒》 陶渊明 作品 
再论《论语》和《归去来兮辞》的“植杖”——与《“植杖”释义勘正》商榷被引量:1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9期49-50,共2页颜春峰 汪少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植杖” 勘正 《论语》 释义 中学语文教学 陶渊明 
“植杖”释义勘正被引量:2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56-56,共1页杨宝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耘,除草。耔,...
关键词:“植杖” 《归去来兮辞》 勘正 释义 《语文》 陶渊明 人教社 除草 
“舒啸”并非“高歌”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6期55-55,共1页柴国华 
关键词:高歌 《归去来兮辞》 《语文》 第二册 人教版 高中 注释 课文 
归去来兮工具书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4期17-17,共1页刘月霞 
关键词:普通高中 复习资料 语文教学 文科类工具书 研究性学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