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

作品数:1318被引量:32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顾农高建新张诒三颜春峰汪少华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大学复旦大学扬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语文学习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门:《归去来兮辞》中的精神符码
《语文学习》2025年第2期39-42,共4页李晓林 
门的原型蕴涵在穴居与巢居的建筑方式与生活方式之中。《周易·系辞下》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1]《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构木为巢 易·系辞 韩非子 有巢氏 穴居 
兰亭之雅,田园之清——《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核心意象的审美文化比较被引量:2
《语文学习》2021年第12期35-38,共4页梁艳 
《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两篇文章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两种重要的审美文化,前者是文人雅集,后者是古代隐逸文化,由此为后代很多文人士大夫追慕,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选择和生命感悟都集中在这两种审美文...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 审美文化 文人士大夫 人生选择 古代士人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句新译被引量:1
《语文学习》2017年第10期44-48,共5页李翔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句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以下简称“窈窕”句)历来的陶集选本及注释家皆喜对“窈窕”“壑”“崎岖”“丘”四词加以训释,而对整句的翻译较少。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丘” 
“寻壑”是探寻山沟吗?
《语文学习》2013年第7期135-136,共2页王诚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五册解释如下:"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归去来...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验教科书 《浣溪沙》 《语文》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陶渊明 
释“景”
《语文学习》2012年第7期121-122,共2页曾坤 
关于“景”的解释五花八门,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景翳翳以将入”为例:有人将“景”解释为日光;有人说应该通假为“影”,指影子;还有人认为这不是通假字.古代的“影”就写成“景”,应该是“景”同“影”,为影子。究竟该...
关键词:“景” 《归去来兮辞》 通假字 陶渊明 影子 
《“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被引量:1
《语文学习》2009年第3期39-41,共3页杜广学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刊载了杨宝生老师《“植杖”释义勘正》一文。杨文认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中的“杖”应解释为“犁杖”.“植杖”的意思就是“手持犁杖”。这样的解释,初看很有新意,细想却有不妥...
关键词:“植杖” 勘正 释义 《中学语文教学》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老师 
“驾言”义辨
《语文学习》2006年第12期32-33,共2页萧兴国 
史复明老师在《语文学习》2006年第9期发表《“驾言”与六朝用词习惯》一文,该文首先就连劭名先生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驾言”二字的考释提出商榷,认为连先生“断定《归去来兮辞》中的‘驾言’即是‘加言’”显然是不具有说...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用词习惯 语文学习 修辞方法 陶渊明 先生 说服力 六朝 
“驾言”与六朝用词习惯
《语文学习》2006年第9期43-44,1,共2页史复明 
连劭名先生曾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6期发表过《文言文注释辨证四则》一文,其中有一则是对“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中“驾言”两字的注释作了一番考辨,认为这两个字应解释作“多言”的意思。对于这一结...
关键词:用词习惯 六朝 《归去来兮辞》 文言文注释 中学语文教学 
“问征夫以前路”为何?
《语文学习》2005年第11期31-32,共2页卢凯 
教学《归去来兮辞》,我安排学生自读文章,让他们对文章词句进行斟酌品味。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问征夫以前路” 陶渊明 中学 语文 释义 教学片断 
归去来兮——重温古典诗歌
《语文学习》2004年第9期30-30,共1页卢碧贵 
也许自己是学中文的。冥冥中和唐诗宋词结下了一份不解之缘。
关键词:古典诗歌 中学 语文 阅读指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