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性论

作品数:20被引量:3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乔根锁汤凌云谢清果季程李承贵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湘南学院学报》《中国哲学年鉴》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性即理”与佛教心性论之关系——程颐“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考辨被引量:2
《中国哲学史》2022年第2期47-52,共6页张峥 
程颐“性即理”是理学的重要命题,大陆通行标点作“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而港台地区及日本学者如牟宗三、劳思光、市川安司、土田健次郎等都将其引作“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日本学者市川安司认为此语中的“理性”有佛教意味,...
关键词:性即理 程颐 佛教 理性 《近思录》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而上特征被引量:2
《哲学分析》2019年第3期36-43,197,共9页杨维中 
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心体”“理体”是中国佛教心性论建构其形而上学体系时最为重要的思维层面。以心体为基点,将理体落实于心体就形成“心性本体”,这是中国化佛教诸宗心性论的要点之一。天台宗确立的心性...
关键词:佛教心性论 理体 心体 形而上学 本体论 
如来藏思想缘起与佛教心性论关系探微
《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85-89,共5页谭利思 
佛教自汉末传入我国,我国佛教思想可以看作是如来藏法性思想一系,无论是华严讲性起、天台讲性具还是禅宗的明心见性,都是以如来藏佛性思想为宗为本。通过对如来藏思想典籍的爬梳以及其缘起的条件及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早期...
关键词:如来藏 佛性 心性 
北宋五子心性论与佛教心性论关系研究
《中国哲学年鉴》2017年第1期408-408,共1页耿静波 赵金刚 
作为宋明理学奠基者,北宋五子担负着回应佛道挑战、复兴儒学、确立儒家正统的历史使命;同时,面对儒学心性论的自身缺陷,其又不得不借鉴、吸取佛教心性思想之精深思辨及理论模式。该著以北宋五子心性论与佛教心性论关系为研究对象,即鉴...
关键词:心性论 北宋五子 宋明理学 典籍文献 儒家正统 北宋中期 双面性 程颢 
中唐审美风尚变迁与佛教心性论之关联被引量:2
《云梦学刊》2017年第4期93-98,共6页汤凌云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佛教心性论传播与中唐美学转型研究"(XSP17YBZZ052)
与雄浑豪放、广大和谐的盛唐气象相比,中唐审美风尚逐渐转向冲淡平和,或好奇尚怪。一是从刚健之风、悲情体验转向心性的愉悦,从无穷无尽的时空体验转向闲适情调;二是即俗即雅的审美理想逐渐形成,审丑尚怪之风流行,文人的审美个性得以张...
关键词:中唐 审美风尚 唐宋转型 佛教心性论 
内向传播视域中的佛教心性论被引量:7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16-22,共7页谢清果 季程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BXW060);厦门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计划(2011-2021)项目(20132110072)
佛教是倡导众生自我彻悟解脱的宗教。作为佛门理论核心组成部分的心性论充溢着丰富的内向传播智慧。禅宗的身、心、禅观念便是此智慧的表征。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切入点进行考察,佛教的心性论本质上正是通过人格结构中本我、自...
关键词:佛教 内向传播 心性论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 
“本觉”与“无我”——佛教“心性论”的主体与非主体之辨被引量:1
《世界哲学》2016年第1期142-150,161,共9页张震 
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编号:KYLX15_0204)的资助
"本觉"之心体虽然具有自为、自使、自行和自止的主动性,但这一能动却与主体性哲学相异。"本觉"否定了心体的实体/实有性,强调觉心发起的"在世"和形式的"随机摄化"。在"非镜"的视域下,其"不以意识去思维意识、不以心捉心"消解了"自我意识...
关键词:本觉 无我 主体性 代词性 第四时 
《了凡四训》与佛教的解脱理论被引量: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132-133,共2页张丹 
文章分析了《了凡四训》中如何看待与佛教的解脱理论、论证了因果循环的道理.阐述了果报论是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及行善的自觉性是基于佛教心性论。同时又体现了儒家关于"格物致知"、"明明德"等观点的精髓,给予世人以告诫和指引。
关键词:了凡四训“三学”思想 “果报论” 善的自觉性基于佛教心性论 
论明清小说戏曲理论与佛教心性论的关系
《湘南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66-70,共5页汤凌云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11Ybb18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NO.12YJC720031)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具有丰富的佛教心性论内涵。明清小说戏曲思想家认为,艺术的虚构性出于创造之心,因而推重真实性情的书写,提出"写心"、"曲为心曲"等直切心源的学说,主张以平常心境进行审美活动。探讨明清小说戏曲理论与佛教心性论的关...
关键词:明清小说戏曲理论 佛教心性论 般若空观 
佛教心性论: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被引量:1
《宜春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27-30,共4页周荃 刘佳明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号:YC2012-S043);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号:YJS2012038)
心性论是指对人的先天本性的认识。在印度佛教中,心性是"本净"的。人人生而具有成佛的潜能和内在动力,只是因为"客尘所染",所以不能自见其心。而中国佛教认为"心性本觉",人心就是道德和精神的圆满状态,只要自认其心,当下便能成佛。因此...
关键词:佛教 心性 本觉 本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