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

作品数:186被引量:110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崔海东李文娟王晴邵丽丽廖名春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语》经典诠释举证一则
《江海学刊》2024年第6期12-12,共1页宋钢 
经典之为经典,其基础和生命在于文本的严肃性与稳定性。《论语·里仁篇》第8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集解》引何晏注:“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杨伯峻译为:“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论语译注》,中华书...
关键词:《论语集解》 《论语译注》 杨伯峻 经典诠释 《论语》 李泽厚 朝闻道 严肃性 
要将儒家思想观点生活化——《〈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作文(高中版)》2024年第3期21-22,共2页张玉彩 
《〈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十二章分别出自《学而》《为政》《雍也》《述而》《子罕》《子张》,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为人处事等个人修养。《〈论语〉十二章》蕴含着丰富而精深的哲理思考,是孔子教...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译注》 十二章 教学反思 学习态度 字字珠玑 儒家思想 〈论语〉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商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120-128,共9页富金壁 
笔者自幼学习《论语》,即用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本(中华书局,1958年5月版)。因此书影响颇大,故笔者就其不甚允确或欠周详处,略申管见。一、《学而》:“有朋自远方来。”有朋,杨先生译为“有志同道合的人”,注:“古本有作‘友朋’的...
关键词:《论语译注》 杨伯峻 有朋自远方来 诗书礼乐 宋翔凤 《论语》 中华书局 
束脩别解
《群言》2024年第2期57-59,共3页刘军 
《论语·述而》载孔子言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其中“束脩”一词,据程树德撰《论语集释》,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作为贽见薄礼的10条肉干,二是指言行的约束整饬。接受前者的更多,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道:“脩是干肉,又...
关键词:《论语译注》 《论语·述而》 杨伯峻 程树德 束脩 礼物 十条 
混生音乐的功能与价值(下)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84-98,共15页宋瑾 
2015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混生音乐族性的美学分析》(15DD33)阶段性成果
(二)经济功能与价值音乐常常被当作商品,用于经济领域的盈利,或者科学利用的工具。前者历史悠久,后者主要发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日社会。其一,商业用途。在中国古代,孔子就有收取学费的做法。《论语·述而》记载了孔子关于教育的一句话...
关键词:音乐的功能 商业用途 《论语译注》 《论语集注》 初次见面 功能与价值 束脩 杨伯峻 
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二则
《今古文创》2023年第18期72-74,共3页金纯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思而不学则殆”与“多见阙殆”所做的注释尚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考证《论语》及其同时代与“殆”字相关的文献,对此进行商榷。
关键词:《论语译注》 商榷  
杨伯峻《论语译注》连词“而”的注释考辨两则
《汉字文化》2022年第16期112-114,共3页郭宇轩 冯利华(指导) 
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对《论语》进行了研究、注解和翻译,由于部分用作连词的虚词缺少固定含义,不同学者在翻译作注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相对权威的注释版本,然而,杨先生的注解也并非万不失一。本文参照一...
关键词:《论语》 《论语译注》 连词  
青年学者杨柳岸谈《论语》:把阅读经典分散到更长的人生历程中去
《十几岁》2022年第15期22-26,共5页刘秋香 伍慧怡 杨柳岸 
杨柳岸哲学博士,本硕博均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为岳麓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先秦哲学、宋元明清哲学。现代人读《论语》,绕不过杨柳岸一家。他曾祖父杨树达写下的《论语疏证》是学界经典,他伯祖父杨伯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
关键词:助理教授 哲学博士 岳麓书院 阅读经典 《论语译注》 好评如潮 杨伯峻 青年学者 
论语中的“中庸”
《黄金时代(下半月)》2021年第12期59-60,共2页詹佳尔 林芸(指导) 
作为儒家学派的至圣先师,孔子的人生哲学很值得研究。在看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我窥探到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中庸之道。之所以说中庸思想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是因为《论语》中无处不透露出孔子的中庸之道。那么,何为中...
关键词:《论语译注》 中庸之道 杨伯峻 人生态度 儒家学派 不偏不倚 中庸思想 至圣先师 
反躬自塑:从“学为君子”到核心素养
《启迪与智慧(下)》2021年第11期8-9,共2页沈佳翼 
每个时代有其自身特点,但对人才的要求不变。当前,学生所需培养的核心素养与千年前孔子所推崇的“学为君子”不谋而合。一线从教者应围绕核心素养重新思考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的关系,深入学习教育的精髓,积极引导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关键词:《论语译注》 学为君子 核心素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