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作品数:25被引量:2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吉兵吴晓东钱理群段从学张一帆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延河》《中国文学研究》《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现代中文学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风俗”视野与“天下”想象的现代召唤——论废名1940年代后期的乡土书写转向
《现代中文学刊》2024年第3期22-29,共8页崔文骏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中国现代作家《诗经》接受研究(1917—1949)”(2023BS105)的阶段性成果。
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近来多被视为个人思想史性质的作品,在1940年代后期备受讨论则是由于其中“老百姓的生活”及“情绪”。小说的乡村呈现和废名1920年代的风景画式书写形成鲜明对比,既缘于对农村了解的加深,亦缘于儒家世...
关键词:废名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风俗 天下 乡土书写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与废名20世纪40年代的精神立场
《中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4期152-158,共7页熊龙英 
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20世纪上半期作家型教授群体的人文启示研究”(XJK20CLL001);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民国时期作家型教授的群体特征及社会贡献研究”(XSP21YBZ144)。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废名战时在家乡黄梅近十年的避乱生活为底本,莫须有先生在现实中所遭遇到的衣食住行等具体问题都以废名的切身经历为据。观其所历,20世纪40年代之前废名的生活经历主要为北大求学—教书—交友—西山隐居,思...
关键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20世纪40年代 精神立场 
由“黄梅之子”通向“地之子”的“之间性”写作——重读废名20世纪40年代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年第5期116-118,共3页李晓阳 
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语境,给废名提供了一个由“黄梅之子”通向“地之子”的契机。此时的废名试图成为“地之子”,但隐蔽的“黄梅之子”视角依然隐于其中;他试图转向现实主义写作,但“五四”以来的个人性依然保留。故废名挣扎于两种生存...
关键词:“黄梅之子” “地之子” “之间性” 自传性 哲性 
民间想象的落地--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1年第11期48-52,共5页张颖 
“苏州市职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项目”资助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乡土小说作家,废名对民间有着持续的关注。他前期作品中的民间叙事有较强的诗性色彩,到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由于战时背景的触发,民间叙事从想象转为写实,其笔触由前期不乏晦涩的凝练诗意,变为绵密写实,焦点...
关键词:废名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抗战 民间 
回到和寻找
《散文诗》2020年第10期70-75,共6页康宇辰 
漂泊履历——我的"怀废名"生平很喜欢废名,各种各样的废名。今天打开电脑要写文章,因为突然回忆起前几天忘了在哪里看到的《桥》里的一句话,好像是:细竹,我感到悲哀得很。姑且扯开去。我当初很惊异于废名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所...
关键词:废名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桥》 漂泊 写文章 
天蝎座之废名
《延河》2019年第11期191-192,共2页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师从周作人,他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
关键词:小说领域 冯文炳 《莫须有先生传》 散文化 废名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西方现代小说 周作人 
作为“传记文学”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1期177-187,共11页张一帆 
作为新文学的文体家,废名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一书中有意实践了新文学历程中前所未见的、被其称为"传记文学"的特定文体。本文分析其对于诗、小说与散文三种文体的好恶;发掘其将格物过程孕于意境书写之中的写作手法,并将其命名为...
关键词:废名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传记文学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的教育和启蒙视角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67-69,110,共4页武少辉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废名以其避难湖北黄梅的生活为蓝本而创作的一部传记性小说,是其抗战时期思想的重要体现。废名在小说中立足于普通教育者的视角,着重关注黄梅乡间落后的教育现状,希望从改革旧式国文教育切入,打破旧有私塾教...
关键词:废名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国民启蒙 教育改革 
新文学家的儒教乌托邦理想——论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的主题被引量:3
《文艺争鸣》2017年第7期89-97,共9页张一帆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下简称《坐飞机以后》)一书问世以来,学界向称难解。以往研究,往往从书中提取部分资源,以解决研究者自己看重的文学与思想命题,却未见从废名写作此书时自身的思想系统与此书的内在结构出发来展开...
关键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文学家 乌托邦理想 废名 儒教 写作观念 内在结构 写作方法 
从“幻灯片”到“炮弹壳”——论《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对“五四”启蒙的反思
《文艺争鸣》2017年第4期93-97,共5页严靖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学转折中的作家精神史研究(1937-1949)"(项目编号:15FZW060);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区域文学研究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构建"学术团队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废名的最后一部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下简称《坐飞机以后》)历来以其“写实”或“纪实”的文体特征闻名。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之外,这部夹叙夹议的作品,寄托了抗战期间在故乡避难的废名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美学多...
关键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五四”启蒙 幻灯片 反思 弹壳 文学审美价值 文体特征 夹叙夹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