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

作品数:98被引量:5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谭德晶蓝棣之任南南任洪国罗振亚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华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寻找方宇晨英译诗选及其新诗创作
《文艺争鸣》2024年第5期131-141,共11页王天红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现代新诗英译的传播与接受研究”(项目批准号:18BZW170)的阶段性成果。
关于中国现代新诗英译,相关研究者不会错过1948年《诗创造》“诗人与书”栏目以繁体刊登的广告“方宇晨近将中国新诗译成英文,在英国印行,所选诗作,计有戴望舒诗十五首(大半选自《灾难的岁月》),金克木诗七首,臧克家诗十七首(分别选自...
关键词:中国新诗 戴望舒 何其芳 卞之琳 《夜歌》 《预言》 交响集 新诗创作 
《预言》的空间叙事研究
《今古文创》2023年第44期32-35,共4页陈怡诺 
《预言》收录了何其芳1931—1937年间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空间意象,营造了一个如梦似烟的幻境空间。本文借助空间叙事学的相关范式对其结构、技巧与意象进行分析,挖掘诗歌中表现出的不同的空间叙事理论特色,力求在相对合...
关键词:《预言》 何其芳 空间叙事学 
路翎小说中的“弱草”施暴问题
《新华文摘》2023年第22期166-167,共2页郭冰鑫 
郭冰鑫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8期撰文指出,路翎小说中常出现弱者不向强者反抗而向比自己更弱者施暴的情节,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招致不少批评。路翎、阿珑都曾撰文声辩,以期彰显路翎笔下底层劳动者趋向革命的上升可能...
关键词:路翎 《预言》 文本细读 历史创伤 弱者 普通人 
典故视域下何其芳的文学历程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2期169-173,共5页陈梦婕 
何其芳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和组合传达了其独特的情感体验。将“京派时期”的《预言》和“延安时期”的《夜歌》进行比对,不难发现何其芳在诗歌用典上的变化,用典的选择倾向见证了何其芳从唯美主义者向现实主义者的转变。
关键词:《预言》 《夜歌》 唯美主义 牺牲精神 
《预言》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22年第5期F0003-F0004,F0002,I0002,共4页范勃 
“年轻的神”不相信爱情——诗集《预言》与何其芳的精神求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36-44,共9页宋剑华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文学伦理叙事研究”(18AZW021)的阶段性成果
何其芳的诗集《预言》,并不是一部讴歌“爱情”的诗,而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诗。诗人以“爱情”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符号,生动表现了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纠葛,深刻揭示了青春何其...
关键词:何其芳 《预言》 “年轻的神” 精神求索 
爱的互文:何其芳《预言》辨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75-83,共9页李卫国 
《预言》一诗是何其芳早期诗歌中的圆熟之作,通过对《预言》的现实甄辨与主题再探,发现它除了受西方浪漫派与象征派影响之外,更与徐志摩、卞之琳等人的诗文结构和立意有一定互文性,可与徐志摩的《我等候你》以及卞之琳的无题诗系列对读...
关键词:何其芳 预言 辨考 互文 无题诗 
《预言》编选与版本修订新考
《中国诗歌研究》2020年第2期261-280,共20页周思辉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梦中道路’到‘革命的路’”——何其芳文学道路研究(19FZWB020)的阶段性成果。
何其芳1945年2月出版的诗集《预言》,从诗集编选的时间、序言的缺失、卷三诗的编选,都暗示了他要证明自己在奔赴延安前所走的文学道路不是单纯的唯美主义路线,而是从唯美主义逐渐走向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这也意在表明他走向延安参...
关键词:何其芳 《预言》 编选 版本修订 文人心态 
梦的解析: 《断章》 与《预言》 之比较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年第6期116-118,共3页单良玉 王永宏 
梦境是作家们常常运用以使得叙事更为生动的一种建构手段,因而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都能够见到梦境的影子。《断章》与《预言》两首诗都运用了梦境建构的手段,但若细论,《断章》以梦境建构的手段来阐释关于爱情和哲理的思考,而《预...
关键词:《断章》 《预言》 梦境建构 哲理 
《预言》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4期26-27,共2页刘燕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诗歌,在问题的引领下交流、讨论对诗歌的理解。2.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感情,感知诗歌朦胧神秘美妙又饱含情感的意境。3.培养学生对爱情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追求的态度情感。
关键词:诗歌语言 教学设计 反复诵读 教学目标 感知 态度情感 客观认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