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

作品数:59被引量:3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邵明珍余淑荣曹培会陈琳张福庆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视界融合视角下王维《竹里馆》英译本对比研究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4年第21期41-44,共4页任欣怡 
《竹里馆》是王维所做的五言绝句。全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声色具备的基础上又有动静结合的特色。许渊冲和庞德两人的英译本因具有不同的理解视角,翻译也各有千秋。本文以“视界融合”这一哲学原则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语义、修辞、文化...
关键词:视界融合 语义 修辞 文化 
清欢
《民心》2024年第4期55-55,共1页王家年 
在人们追求的诗意生活中,清欢是个高雅情趣的词。从黄庭坚的“舞裙歌板尽清欢”、苏东坡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到王禹偁的“影侵棋局助清欢”……举不胜举。清欢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清欢倡导人们把日子过得简单、朴素和安闲、自由...
关键词:王禹偁 苏东坡 黄庭坚 高雅情趣 《竹里馆》 王维 纵情山水 清欢 
幽篁画境 享受孤独--王维《竹里馆》再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年第4期57-59,共3页曾锦 
王维的《竹里馆》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从诗中的意象、情思、神韵、禅意等方面入手,从而真正深入理解诗歌内蕴。在品味意象中感受诗人孤寂的心境及情在言外的表达,在品味画境中体会“三重”对比之下构筑的审...
关键词:王维 《竹里馆》 画境 孤独 
《竹里馆》英译的意境再现探析
《今古文创》2024年第2期104-106,共3页张伟伟 
本文以英译过程中意境的再现为出发点,通过对比分析许渊冲、唐一鹤以及庞德三人所译的《竹里馆》英译本,探析三人译作中对原诗文化意象、画意禅心以及情感抒发三个方面处理方法的差异,发现三人对《竹里馆》的翻译方法有所不同,其中许渊...
关键词:王维 《竹里馆》 意境 意象 情感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再论王维《竹里馆》
《文学与文化》2023年第3期85-94,共10页邵明珍 
《竹里馆》一诗中,王维以“弹琴”“长啸”于“幽篁里”的阮籍自况,其中“独坐”“幽篁”“弹琴”“长啸”以及“月下”“不寐”等意象,源于对《诗经》《楚辞》以及汉魏六朝相关诗歌意象之传承,蕴含的是王维对现实政治之忧思,其中不无...
关键词:王维 《竹里馆》 弹琴 长啸 孤独 忧愤 
《竹里馆》英译的认知识解
《现代英语》2023年第4期94-97,共4页江雨欣 
诸多学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视角、世界文学性视角以及翻译学视角等对《竹里馆》的英译文做了比较研究。文章尝试采用认知语法的识解理论比较研究《竹里馆》的众多英译。从不同视角、不同辖域、不同焦点突显和不同详略度进行深入...
关键词:认知识解 《竹里馆》 视角 突显 详略度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诗的英译——以王维《竹里馆》英译本为例
《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23期46-48,共3页武亚丽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英国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语言学理论,属于语法学的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包括系统和功能两个核心部分。他通过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研究而形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古诗英译 《竹里馆》 
此乡彼乡谈种竹
《中国科技教育》2022年第3期74-75,共2页陈巍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脍炙人口的这首《竹里馆》以简朴清丽的遣词造句传达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而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是气节、挺拔、高逸品格的象征。竹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乔木形态的巨大...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竹里馆》 遣词造句  
琴声中的人生味道
《中国老年》2022年第4期32-32,共1页麦田 
我不擅抚琴,但痴迷琴声久矣。古琴音声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总能触动心弦、和而共鸣,仿佛给灵魂插上自由的翅膀,在物我两忘中翩翩起舞。王维曾作《竹里馆》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时深夜独处,听古琴...
关键词:物我两忘 《竹里馆》 神游 古琴曲 旷远 超越时空 琴声 
竹里馆
《故事家》2022年第1期40-40,共1页(唐)王维 
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珂,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
关键词:竹里馆 辋川 信奉佛教 《竹里馆》 王维 意兴 清幽 明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