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

作品数:331被引量:10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何仁富王红旗潘殊闲唐冬平唐眉江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传媒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视域”与儒家人性论之安顿
《现代哲学》2024年第6期132-141,共10页程志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王船山哲学研究”(20FZXA004)。
儒学史上曾出现“性有善有恶论”“性善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五种人性论,它们在观点上“相戾”,长期处于互相争论状态。这种状况在学术史上留下一个课题:为何对象均为“人性”,主体均为儒者,所主张的人性论却...
关键词:儒家 人性论 相戾 视域 安顿 
身心安顿佛教养生漫谈
《紫禁城》2024年第12期66-79,共14页何莹 
养生,包含保养身体与涵养精神两个层面。佛教养生,安顿身心,关切生命。其既有独特的哲学意涵,又有着长久的实践体系,为现代人的养生提供了一种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佛教养生智慧经过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渐融入日常生...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 养生 实践体系 哲学意涵 中华传统文化 日常生活 社会福祉 身心健康 
安顿命运抑或虚耗人生:数字化时代民间大众的“文科”想象--基于B站志愿填报话题讨论的幻想主题分析
《新闻知识》2024年第10期27-36,93,共11页孙孝孝 
“文科危机”由来已久,在数字化时代更易掀起网络热议。从幻想主题分析的修辞分析法可知,民众观看视频《学文科是死路一条吗》留下的评论及弹幕,反映了该网络趣群围绕“大学文科教育之功用”展开的修辞互动,在经验符号覆诵的修辞实践中...
关键词:新文科 教育改变命运 高考志愿 幻想主题 修辞分析 
用匠心安顿旅途之美
《新潮(芭珠甄选)》2024年第5期154-157,共4页杨洋 刘咏施 
五岭以南,白云山麓,一座岭南园林式酒店群坐落于此。身处园中,神游天外,山水环抱的雅致亭阁、文气氮氩的诗意居所,移步易景、四季殊异。广州白云越秀万豪复合型酒店群由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越秀万豪酒店、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越秀福...
关键词:喜来登酒店 诗意居所 越秀 白云国际机场 神游 西餐厅 万豪酒店 
在读写中安顿自己
《海峡通讯》2024年第9期56-56,共1页钟兆云 
一晃眼,我已读了半个世纪的书。孩提时和父亲抢书看的一幕犹在眼前,如今远在天国的父亲可以欣慰了,他成功地将我塑造成一名“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的读书人。尚在小学阶段,我就啃完了众多名著和演义,过早地成为了一名“眼镜...
关键词:小学阶段 演义 读书人 一名 父亲 
《安顿之书:人生有100种打开方式》出版
《书摘》2024年第8期43-43,共1页
余世存撰著的《安顿之书:人生有100种打开方式》,2024年6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人生有100种打开方式,成功没有唯一标准,人生没有固定模式。心安顿好了,人生也就顺了。作者继《时间之书》、《节日之书》之后,将关注点从时间和自身转移到...
关键词:打开方式 海南出版社 固定模式 安身立命 唯一标准 关注点 安顿 出版 
模糊冲突与无所安顿——《雨巷》象征多义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年第25期44-47,共4页李旭山 
《雨巷》的象征魅力就在于意象背后的一连串矛盾意义.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物、陌生的行为使读者产生了许多疑问与好奇.模糊的意象、模糊的感情,掩盖着相反相对的矛盾意义.虚幻意境、缥缈期待,反映了有所寄托的幻想,无所安顿的灵魂.反...
关键词:象征 陌生 模糊 无所安顿 反复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齐物论》中“以明”如何安顿是非之争
《哲学研究》2024年第5期67-75,共9页李健芸 
《齐物论》认为是非之争的产生有两个层面的原因,即个体之间的不同立场和偏好,以及个体通过诉诸具有公共维度的语言将前者普遍化的努力。圣人洞见到是非之争诉诸的语言秩序的不确定性,以及现实固化的语言秩序在主体间融通和物之本然的...
关键词:以明 寓诸庸 是非 《齐物论》 
寻找安顿自己内心的地方
《党课》2024年第6期107-109,共3页许倬云 
北宋程颢的《春日偶成》里有句诗“时人不识余心乐”,人家不知道我心里很快乐,我心里很安静。就像我们站在水边,看到水面上漂了几片浮萍,一切安静,天上的云彩在水池里荡漾:我在享受此刻,这就是得到了内心世界的平静。陶渊明如此,孔子如...
关键词:陶渊明 苏轼 内心世界 
安顿灵魂于山川大地——杨占武散文的多维价值蕴含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2期56-62,共7页周清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以来小说的意象化现象研究”(22XZW043)。
杨占武的系列散文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在地(故乡)的文化放置在整个国家和历史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评价。作者以整体性的思维,将历史、地理、语言和人情风俗、生态以及经济发展等多种知识深度博综,传承文化根脉,是从西北一隅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杨占武散文 整体性 地方色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