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译

作品数:52被引量:133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崔学新张健张治英朱勤芹童孝华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读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中共党史研究》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翻译的哲学与精神分析学学理根基:以das Ding为例
《中国翻译》2025年第2期84-92,191,共10页赵淳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精神分析学文论之马克思主义维度研究”(项目编号:19BWW006)。
位于实在界深处的坚硬内核das Ding构成了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学理根基。如何处理das Ding的翻译是一个带有认识论和本体论色彩的哲学问题,也是我们理解、接受和整合精神分析学的逻辑前提。学界对这个内核的翻译,首先是用dasD...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 dasDing 拉康 翻译的哲学 不译之译 
论“语言误用”的译与不译——以《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汉译为例
《现代英语》2024年第4期124-126,共3页曲雯静 
“语言误用”指作者为推动剧情和构建人物而对部分原文语言的特意改写。在语言差异下,译者对“语言误用”的译与不译关乎内容与情感的传递。文章通过梳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原文“语言误用”的表达方式与译者对其的翻译处理,探讨...
关键词:《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语言误用 译与不译 
翻译出版不能为反华学者及其著作洗白——从白桂思《丝绸之路上的帝国》的中译本说起被引量:2
《历史评论》2021年第6期76-81,共6页钟焓 
白桂思原著中诸多攻击中国主权、煽动中国边疆地区“独立”的狂悖之言,在中译本里均被节译、改写,甚至直接删而不译。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误导性和危害性,不仅使白桂思这样一位对中国偏见颇多的人士摇身一变为“中立学者”,还容易使读者...
关键词:翻译出版 丝绸之路 误导性 不译 边疆地区 节译 帝国 中译本 
文学翻译:看透,译不译透?——基于李锡胤与孙致礼汉译《老人与海》对比剖析被引量:3
《外国语》2021年第4期76-84,共9页黄忠廉 张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20&ZD3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文化外译优先规划研究”(20YJA740022)。
文学翻译要看透文学性,后者也应如实译出。本文借《老人与海》首段汉译的对比分析,指出是否译透在于译者境界。译透以对译为主,其他全译六法为辅;不译透可选择减译。不译透不等于未译透;未译透分过透和欠透两种,均有悖于全译追求"极似"...
关键词:文学翻译 看透 不译透 未译透 
论国际法律合同公约中动名兼类词的不译现象分析——以“规定”一词为例
《海外文摘》2021年第11期39-41,共3页周俊香 
动名兼类词是国际法律合同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选取自建语料库中高频动名兼类词“规定”进行分析,对其在该法律文本语域下的不译现象进行统计分类分析,并试图总结出可行的翻译规律,以期为提升法律文本中“规定”一词翻译的准...
关键词:国际法律合同公约 动名兼类词 规定 不译 语料库 
“译”与“不译”之间:早期欧洲传教士对中国神话的翻译(1575-1688)被引量:5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273-283,F0003,共12页王敏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神话在欧洲翻译史论(1689-1793)”(20YJC740063)的研究成果。
早期(1575-1688)欧洲传教士翻译中国神话时所秉承的态度十分矛盾,在"译"与"不译"之间徘徊。本文作为中国神话翻译史研究的序曲,考察了早期欧洲传教士翻译中国神话的动机和条件,即大航海时代前西方对东方的奇异想象传统与中西方神话记忆...
关键词:中国神话 翻译 传教士 1575-1688 
医学科普图书中的不译智慧——以《大脑的一天:掌控你的生命节律》为例
《英语教师》2021年第3期81-84,共4页尹贻娜 
概述不译的内涵,以及翻译中的不译现象。以《大脑的一天:掌控你的生命节律》为例,简要介绍医学科普图书中的不译现象。将医学科普文本中的不译分为缩略语不译、敏感表达不译、口语化表达不译、冗余信息不译四大类,提出处理医学科普文本...
关键词:医学 科普图书 不译 
“水”不译成“water”时——以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英译本为例
《戏剧之家》2020年第7期213-214,共2页陈玉瑶 
众所周知,水的形象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经笔者研究,除了直接在诗句中提到的“江水”“春水”等指代清晰的“水”以外,大多“水”字是单独出现,这既体现了汉语的概括性,又体现了汉语表达的模糊性。而英语行文习惯中,人们常以精确的...
关键词:精确性 模糊性 概括性词 具体性词 
汉语古体诗英译中“不译而无不译”的艺术被引量:2
《外国语文研究》2019年第6期77-86,共10页王毅 丁如伟 郑翠玲 
山西农业大学重点专项研究项目“跨文化传播下的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研究”(zxsk201903)
本文通过汉语古体诗英译中“不译而无不译”艺术模型的提出,提倡针对汉语古体诗进行选择性地或创造性地翻译,不刻意计较诗歌翻译绝对意义上的得与失。汉语古体诗翻译应当着重于整体艺术效果,力求在译文中再吟汉诗的音韵、重现汉诗的形...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 汉语古体诗英译 不译而无不译 音韵 形式 意境 
译,贵在不译——翻译中的“非翻译”策略被引量:10
《中国翻译》2018年第5期102-108,共7页覃军 
国家社科项目"作为语际书写和文化建构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自译研究"(项目编号:18BZW12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民俗作品译介研究-以土家族为例"(项目编号:18Y104)的部分研究成果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非翻译"也是其手段之一。有时为了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使用一些"非翻译"的策略。本文在厘清"零翻译"、"音译"、"移植"与"非翻译"概念的基础后,提出了四种"非翻译"策略:(1)语码混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非翻译 语码混用 重命名 不译 改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