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红

作品数:15被引量: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昌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大学生教学困境儿童抗逆力健康人格教育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成人教育》《中华文化论坛》《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优势视角下大凉山困境儿童“抗逆力诱发”机制的构建被引量:4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1期93-100,共8页张永华 付建红 
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优势视角下大凉山特困儿童的‘抗逆力-诱发’机制研究"(编号:SC17A026)
抗逆力是个体在逆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克服困难,达到良好适应的潜能。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是教育者引导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优势视角下,大凉山困境儿童拥有自身的主客观优势。可以通过"潜意识—诱发""世界观—诱发""社会化—诱发""...
关键词:优势视角 大凉山困境儿童 “抗逆力诱发”机制 
角色书信疗法在“特困儿童”中的实验研究——以大凉山彝区为例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83-87,共5页张永华 付建红 范骄骄 陈晓冬 
四川省教育厅"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策略研究"(14SA0084)
运用自然实验法,即在自然状态下创造书信见面情境,以角色书信的心理干预为自变量,以特困儿童心理问题的改善为因变量.探索角色书信疗法在特困儿童中的效能,发现被试在接受角色书信疗法后MHT值及各因子有差异性变化,且部分因子有极其显...
关键词:角色书信疗法 特困儿童 实验研究 
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大理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77-81,共5页张永华 付建红 陈晓冬 黄妍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策略研究"(14SA0084)
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制约,自20世纪90年代初四川凉山彝区陆续出现了一批孤儿和缺乏生活来源的儿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他们的健康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不同学段的特困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发...
关键词:凉山彝区 特困儿童 心理健康状况 
优势视角下大凉山特困儿童健康人格教育的培养途径被引量:3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年第3期1-4,30,共5页张永华 付建红 
四川省教育厅"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策略研究"(编号:14SA0084)
四川大凉山特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人格发展出现异常。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假设,摒弃对儿童问题和病理的关注,立足于人本主义的健康人格标准,借助毕摩信仰的力量,以灵魂建构为重心,着力培养特困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进取心;遴...
关键词:优势视角 大凉山特困儿童 健康人格教育 实施途径 
城市流浪人员社会归属感调查研究——以凉山州六县市为例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30-32,47,共4页付建红 陈晓冬 
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SQS03)
凡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会归属感是社会成员对环境的认同、满意和依恋程度,全面了解城市流浪人员的社会归属感是实现有效救助的前提;以凉山州部分县市为样本,调查发现城市流浪人员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较低、依赖性较强;提升城市流浪人...
关键词:城市流浪人员 社会归属感 调查研究 
文化人与文化品格被引量:1
《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3期151-154,共4页付建红 
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基于‘SQ理论’的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sl-010207
"格"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立身立德的终极人格范式。"文化强国"不是梦,它需要文化人不断地去"读圣贤之书,立君子品行,做有德之人",需要一支结构合理、数量众多的文化人。本文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文化...
关键词:文化人 品格 修养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超越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03-105,共3页付建红 
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基于‘SQ理论’的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发展研究"(编号:cxsl-010207)
自我超越是对自身能力或素质的突破,美好的心灵都必须经过自我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遗传、环境与自我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健全人格理论与大学生社会性实践需要出发,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诸因子;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素质自我超...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自我超越 
教育和谐人格论
《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13期34-35,共2页付建红 
教育和谐是人格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德性、理性、慧性是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教育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只有当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之间及其内部实现关系协调、功能互补时,教育才能凸显其功能的最大化。教育的不和谐,以及人的...
关键词:教育 和谐人格 大学生 
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心理黑洞”调查研究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84-86,共3页张永华 付建红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研究项目:贫困学生"心理黑洞"干预策略研究(CSXL-72024)
本研究选取了四川省凉山州大中小学校的410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对其SCL-90症状的9个因子进行了横纵比较;研究发现贫困学生中确有"心理黑洞"存在,其形成是渐进深化的过程,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
关键词:民族地区 贫困学生 心理黑洞 调查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启示被引量:1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87-89,共3页付建红 肖克松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研究项目:贫困学生"心理黑洞"干预策略研究(CSXL-72024)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具有两重性,贫困大学生如何应对自己的心理贫困?立足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识自我效能感对贫困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机制;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诸因素出发,帮助贫困大学生积极自我确认,抑制其消极的自我定位,避免心理贫困...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贫困大学生 心理脱贫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