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河

作品数:23被引量:2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陇东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范仲淹宋夏战争隐逸唐代道教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科教导刊》《丝绸之路》《甘肃高师学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庆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宋型文化视域下范仲淹隐逸诗歌的达观意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159-167,共9页卢晓河 
范仲淹并非隐士,也从未隐居,他自称“儒隐”,在地方为官也有“吏隐”思想的流露。他无论居于朝廷还是离京外仕,无论参政还是贬谪,均有诸多诗篇表现了山水隐逸之情。宋型文化造就了士大夫在“出”与“处”之间界限的模糊感,外仕为官、治...
关键词:宋型文化 范仲淹 隐逸诗 山水逸情 达观意趣 
从宋夏战争看范仲淹的国防意识被引量:2
《西夏研究》2013年第3期60-65,共6页卢晓河 
庆阳市科技计划项目(rk2011-5)
范仲淹居安思危,首倡富国强兵,力主加强边备,为沉浸于短暂和平的北宋敲响了警钟。他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既有效抵御了西夏侵略,又最大限度降低了战争损失。范仲淹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富国强兵的国防政策和以战促和的国防策略对当...
关键词:范仲淹 国防意识 居安思危 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革新被引量:3
《科教导刊》2012年第2期80-80,119,共2页卢晓河 
陇东学院2011年科研项目(xysk0710-0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长期沿用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须进行重新审视和改变。笔者以为,课堂教学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及重视美感教育与人文精...
关键词:实践教学 美感教育 人文精神 现代阐释 
“山水”成为中国古代文士“体道”的文化根由
《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134-138,共5页卢晓河 
甘肃省2010年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资助;陇东学院科研项目(xysk0710-05)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无论儒学、道学,还是外来佛学,在古代文士对其接受或阐释的过程中,"山水"往往成为"体道"的共同媒介。这从历代文士留下的大量描写体道过程的文学作品和文献即可为证。究其缘由在于农耕文化对中华农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关键词:山水 体道 农耕文化 天人合一 隐逸情趣 
求仙与隐逸——神仙道教文化对山林隐逸之士的影响被引量:4
《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128-132,共5页卢晓河 
甘肃省2010年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资助;陇东学院科研项目(xysk0710-05)
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隐逸现象是波及任何一个时期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魏晋时出现的神仙道教也深刻影响着古代文士们隐逸山林的思想和情趣。求仙访道是为了长生成仙,山林隐逸是为了避世求全,二者终极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着...
关键词:神仙道教 隐逸 超逸 诗化 
明清隐逸诗词的感伤情调
《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70-73,共4页卢晓河 
陇东学院科研项目(xysk0710-05)
明、清两代的隐逸之士,大多出现在明初、清初,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所面临的政治环境虽不同,但他们都有着易代之际的惨痛经历,都受着高压政治的摧残、迫害。因之,他们在绝望、悲戚中不得不选择痛苦的隐逸之途。且由于某些政治、文化制度...
关键词:隐逸 明清诗文 遗民情结 感伤情调 
中华农耕文化与古代文士的隐逸情趣被引量: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55-60,共6页卢晓河 
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资助(0610-01);陇东学院科研项目(xysk0710-05)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卷中,古代文士的隐逸之趣是其显著、生动的无尽主题。不管是归隐田园的隐士,还是身居庙堂的朝臣,山水田园都是他们心心向往的精神家园。究其原因,中华农耕文化是决定他们价值取向的主要原由。农业作为古代中国主...
关键词:农耕文化 崇尚自然 隐逸之趣 山水田园 
范仲淹戍边战略的儒学特质被引量:1
《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59-62,共4页卢晓河 
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资助(0610-01)
范仲淹的政治影响及人格魅力为时人和后世所敬仰者甚众,但对他庆历年间戍边西北的经略思想则关注甚少。本文旨在通过对他经略西北边疆的研究,解读儒家"仁"学思想对他的影响。和平是人类永久的希望,范仲淹以"仁"为本的战略思想仍然有着...
关键词:儒学 防御战略 以仁治军 安抚诸羌 
“桃源”意象在宋代诗文中的新变被引量:1
《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39-43,共5页卢晓河 
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资助(0610-01)
自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构建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桃花源"模式以来,后世历代都有借此母题以寄托理想、抒写情志的诗文。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桃源"母题的理解也发生着不同的异变。唐人笔下的"桃源"大多已成为...
关键词:桃花源 宋代 现实化 
唐人慕道与“桃源”意象之仙化被引量:2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52-58,共7页卢晓河 
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0610-01);陇东学院科研创新项目(xysk0710-05).
陶渊明构建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桃花源"。后世对其含义的理解主要有二:一是现实的人间乐园,二是憧憬的理想社会。唐代这一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人笔下的"桃源"大多已成神仙居所。唐代道教大盛,帝王迷信神仙方药,文士...
关键词:唐代 道教 桃源 仙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