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刚

作品数:15被引量:127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景德镇陶瓷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善意取得公示言论自由不动产物权变动不动产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化学工程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商场现代化》《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法学研究》《西部法学评论》更多>>
所获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准不动产物权变动与对抗被引量:49
《中外法学》2011年第5期1021-1037,共17页汪志刚 
江西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准不动产物权变动研究"(项目编号:10FX20)
依据对《物权法》的解释,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准不动产所有权转让应适用第24条的交付生效加登记对抗主义,抵押权设立应适用第188条的合同生效加登记对抗主义,质权设立应适用第212条的交付成立主义。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的善意第三人是指不...
关键词:准不动产 物权变动 登记对抗 善意第三人 善意取得 
如何理解物权法第28条中的“法律文书”被引量:9
《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3期109-114,共6页汪志刚 
物权法第28条中的法律文书仅指人民法院或仲裁委员会制作的可直接在当事人之间创设某种物权变动的法律文书,包括分割共有物的判决书、裁决书和调解书,可导致物权自动回复或消灭的宣告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被解除的判决书、裁决书和调解书...
关键词:法律文书 判决书 裁决书 调解书 裁定书 
德国法上的意见表达和事实陈述的区分被引量:9
《北方法学》2011年第3期154-160,共7页汪志刚 
在德国法上,将言论自由所保护的言论区分为意见表达和事实陈述,并根据二者受保护的价值基础分别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这不仅是德国宪法处理言论自由保护问题的基本架构,而且是其他下位阶法律处理言论自由与其他权益保护之间冲突的出发点...
关键词:言论自由 意见表达 事实陈述 
意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立的法理与历史根源被引量:12
《法学研究》2010年第5期79-92,共14页汪志刚 
意思主义是以一个不严格区分物权和债权且物上权利的绝对性尚未完成的财产法体系为基础的。其在法国和英国的首先形成,很大程度是其本国习惯法或判例法与自然法思想和自由主义激情相结合的产物,而非一种对公示的必要性有了充分、清晰的...
关键词:意思主义 形式主义 公示 物权的绝对性 财产权的相对性 
论原始赠礼制度中的义务履行保障机制
《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3期23-27,共5页汪志刚 
原始社会最重要的财产交换形式是以一方送礼、另一方受礼和回礼为内容的赠礼,包含在赠礼制度中的送礼、收礼和回礼义务的履行是通过相互性原则的强制、公开仪式和被交付之物的"灵力"的作用得以保障的。
关键词:义务履行 相互性 仪式 灵力 
动产善意取得的法理基础被引量:22
《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119-134,共16页汪志刚 
在关于动产善意取得法理基础的诸说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占有公信力说。该说不仅有悖于法理和民法体系逻辑,而且在实践中也会遭遇许多困难,不足为采。善意取得的本质是保证本着诚信而行为的交易主体能在社会公认的正常交易环境下依法...
关键词:动产善意取得 占有 公信力 交付 公示 
论民法上的损害概念的形成视角被引量:9
《法学杂志》2008年第5期27-29,共3页汪志刚 
现代民法在损害概念的界定上主要存在差额说和规范说的分歧,二者分歧的产生根源在于视角的不同,即前者重在责任范围的确定,而后者则重在责任的成立。规范意义上的损害概念——损害就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或利益被强加的不利益——由于能...
关键词:损害 差额说 规范的损害概念 视角 
论区分所有建筑物之楼顶平台所有权的归属被引量:6
《时代法学》2006年第6期51-55,共5页汪志刚 
关于区分所有建筑楼顶平台的所有权归属,学术上有全体区分所有人共有说和顶楼住户专有说之对立。通过对共有说的逻辑合理性和价值正当性的反思和论证,提出我国物权立法应在坚持楼顶平台一般应推定为共有的前提下,允许特定区分所有人对...
关键词: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楼顶平台 专有部分 共有部分 
“实例教学法”在大学《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38-39,共2页孙炜 黎平 汪志刚 
本文认为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运用"实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促进"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实例教学法 实例设计 教学模式 
美国法上的“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述评被引量: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45-49,共5页汪志刚 
崇尚言论自由是美国的传统,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作为网络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得到了美国法律的尊重。以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为依据,通过判例法的发展,美国法院确认了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并为其提供额外的程序保护。美国法院的...
关键词:言论自由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匿名发表言论权 互联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