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艳

作品数:33被引量:303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心理复原力贫困大学生复原力心理健康创伤后应激障碍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四川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校园心理》《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学生孤独感与童年情感创伤及基本心理需求和积极应对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年第12期1086-1094,共9页黄郁 张洛奕 李娜 戴艳 
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度课题。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童年情感创伤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求和积极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1295名大学生,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童年创伤问卷中的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分问卷、基本心理需求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中的积...
关键词:情感创伤 基本心理需求 积极应对方式 孤独感 
社交媒体成瘾与大学生焦虑的关系:睡眠拖延的中介作用和压力知觉的调节作用
《现代预防医学》2024年第20期3756-3761,共6页黄郁 张洛奕 李娜 肖志华 戴艳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2JDSZ3158);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度项目(XLJKJY202106B)。
目的探讨社交媒体成瘾与大学生焦虑的关系,以及睡眠拖延和压力知觉在其中的作用。方法2023年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5493名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成瘾量表、睡眠拖延量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25.0...
关键词:社交媒体成瘾 睡眠拖延 压力知觉 焦虑 
黑暗三人格与青年亚文化行为参与:有遮掩效应的链式中介模型
《校园心理》2023年第5期311-319,共9页高玮 戴艳 雷鸣 
四川省教育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研究项目(2020SXJP011);四川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面上项目(CSXL-212A04);西南交通大学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优化改革项目(DSZ2019-YHGG-06)。
目的探索青年学生群体的黑暗三人格与其参与亚文化活动的行为参与水平(LBP)的关系。方法通过黑暗三联征、集体自尊量表、心理距离量表和青年亚文化行为参与水平问卷,以方便取样对四川省的师范、理工、医学、艺体类8所本专科院校的1200...
关键词:人格 遮掩效应 集体自尊 心理融合 青年亚文化 
留守经历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困扰的关系: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和压力知觉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3年第9期846-852,共7页黄郁 张洛奕 戴艳 
四川省心理学会科研规划一般项目(SCSXLXH2021004)。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困扰之间的关系,以及认知重评和压力知觉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2020年5—6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四川成都某高校4 008名有留守经历的女大学生。对所有被试使用心理韧性量表、情绪调节量表中的认知...
关键词:留守经历 心理韧性 认知重评 压力知觉 心理困扰 
儿童期创伤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被引量:1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92-99,共8页黄郁 李娜 戴艳 
2021年度四川省心理学会科研规划一般项目(SCSXLXH2021004);2021年度成都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CS21SC11)。
为探讨大学生的儿童期创伤、基本心理需求与心理状况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内在影响机制,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基本心理需求问卷》和《简易心理状态评定量表》对17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创伤和大学生心理困扰显...
关键词:儿童期创伤 心理困扰 基本心理需求 留守经历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青年亚文化在高校的流行现状及其参与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3期177-182,共6页高玮 雷鸣 戴艳 牛丽丽 韩兹莹 蒲禹潼 
2020年四川省教育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研究课题项目“校园亚文化背景下新生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SXJP011);2021年四川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面上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文化的内涵拓展及其有效传播机制”(项目编号:CSXL-212A04);西南交通大学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优化改革项目“‘3·25(善爱我)’心理健康文化的拓展与机制构建”(项目编号:DSZ2019-YHGG-06)阶段性成果。
掌握青年亚文化在高校的流行现状及其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青年学生价值引领和高校文化治理十分必要。该文采用访谈、调查问卷、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高校116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分别有94.8%和32.8%的大学生对...
关键词:青年校园亚文化 聚类分析 流行现状 “00后”青年大学生 心理行为特点 
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损伤被引量:4
《心理科学进展》2022年第1期168-178,共11页艾攀 戴艳 
道德损伤是指个体实施、未能阻止、目睹或听闻违背自身深层的道德信念和期望的行为,对心理、生理、精神、行为和社会的持久影响。道德损伤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自2009年Litz从心理学角度对其重新做出界定以来,在心理学、伦理学、精神病...
关键词:道德损伤 心理学视角 产生机制 测量工具 干预措施 
小学生同伴关系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校园心理》2019年第6期456-458,共3页赵雪 戴艳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称为同伴关系[1]。而“依恋”的概念,是指婴儿与抚养者,特别是母亲之间形成的感情...
关键词:心理发展水平 同伴关系 亲子依恋 交往过程 小学生 相互协作 情感联结 人际关系 
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定性研究被引量:9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年第4期286-294,共9页李仁莉 戴艳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190006);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CSXL-12100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复原力在个体创伤后成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亲身经历汶川地震的46名当地中学生,运用CD-RISC心理复原力量表和PGTI创伤后成长量表对其进行了2.5年的追踪调查,再结合追踪数据...
关键词:灾区中学生 心理复原力 创伤后成长 定性研究 
大学生传染病感染者对自身污名的理解与教育应对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4期118-120,共3页刘卡静 戴艳 
大学生存在较高的传染病自我污名,同时传染病自我污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资源的获得。研究者已从心理学、社会文化以及文化道德等角度探讨了传染病污名形成的机制。根据其形成机制,提出传染病污名干预的三种措施:加强校...
关键词:大学生 传染病 自身污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