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慕泽

作品数:14被引量:79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批判性思维逻辑学通识教育逻辑转向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理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哲学研究》《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绵阳师范学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逻辑的角度看批判性思维被引量:3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年第3期13-15,共3页陈慕泽 
本文是笔者在2013年6月27日北京市逻辑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哲社学院组织召开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专题交流会上的学术交流报告。笔者从多年教育实践出发,阐述了开设大学逻辑通识课程的思考与认识。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逻辑思维素养 大学逻辑通识课程 
再论逻辑学与通识教育——与王路教授商榷被引量:15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42-47,共6页陈慕泽 
"取代论"引起的争论是混淆逻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伪争论。逻辑通识课的目标是提高逻辑思维素养。逻辑思维素养是具有一般可比性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现代逻辑关注逻辑之学理,普通逻辑关注日常思维,二者对同一种涉及日常思维的知识往...
关键词:逻辑通识教育 逻辑思维素养 批判性思维 现代逻辑与普通逻辑 
正确理解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被引量:9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27-30,共4页陈慕泽 
借澄清对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若干误解的机会,以直观与简明的方式阐述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的内容、意义及哥德尔的相关工作。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一个不弱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如果一致,则不完全;第二,这样的形式系统如...
关键词: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不可判定公式 可证  
逻辑学与通识教育被引量:20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3,13,共4页陈慕泽 
逻辑学通识课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素养。知识,包括逻辑学专业知识,不会自然地成为逻辑思维素养。与日常逻辑思维相关的是逻辑学知识的传统部分,是传统的形式逻辑以传统的方式覆盖和处理的知识内容。在逻辑思维素养的构成中,...
关键词:通识教育 逻辑通识课 逻辑思维素养 
逻辑的非形式转向被引量:16
《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23-27,共5页陈慕泽 
逻辑转向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强调逻辑学对其它大学科在全局性根本性层面上的重大应用价值,以及此种应用对自身发展的深刻影响。逻辑的非形式转向,指的是在西方被称为“新浪潮”的“批判性思维运动”。这一转向的目标,是有效地发挥逻辑...
关键词:逻辑转向 逻辑的非形式转向 批判性思维 
中华传统文化缘何未成为全球化大厦担纲之梁——谈逻辑与分析理性被引量:9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35-38,共4页陈慕泽 
中华传统文化缺少分析理性,这是它不能产生现代科学技术的原因。辩证理性需要分析理性的“监督”,否则就会沦为诡辩。哲学曾经历的庸俗化需要基于分析理性加以清理。现代逻辑的重大成果是分析理性的杰作,其丰富的哲学营养和对传统哲学...
关键词:逻辑精神 分析理性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概述被引量:1
《哲学动态》2004年第4期41-42,共2页陈慕泽 资建民 
由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主办、绵阳师范学院承办的逻辑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13~15日在四川绵阳市举行,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者讨论了逻辑学的国际前沿动态。
关键词:学术研讨会 中国逻辑学会 形式逻辑 批判性思维 
不可能知道的真理——从一个“认知悖论”谈起被引量: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1-103,共3页陈慕泽 
关键词:“认知悖论” 逻辑思维 逻辑假设 实质假设 
围棋必胜法的数理逻辑观照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25-26,共2页陈慕泽 
用一阶谓词逻辑的工具证明,那种有两方参与,根据规则在有限步内能确定胜负的游戏,从理论上说,存在必胜的方法。这说明,数理逻辑的方法可以有广泛的运用,它对于日常思维同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围棋必胜法 数理逻辑 一阶谓词逻辑 思维方法 
多主体系统中的知道推理被引量: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S1期209-216,共8页陈慕泽 
多主体认知逻辑,特别是其中关于多主体之间互知推理的研究,是近十年来国际上新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对于经济学、军事学、博奕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围绕实例分析,介绍了一种通过构造“知道”模型,对多主...
关键词:多主体系统 互知推理 共同知识 协同知识 “知道”模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