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超

作品数:21被引量:2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诙谐《老子》政治思想以形写神《魏晋胜流画赞》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艺术广角》《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试说石涛的“一画之法”与“先天后天之法”
《艺术广角》2023年第4期104-110,共7页徐可超 
石涛在其《画语录》中提出的“一画之法”典出“庖羲一画”,古时“庖羲一画”被看成“人文”的开创、肇始,因此“一画之法”应该是指作为“人文”之一的绘画自身的本体性与规律性。在石涛之前,人们总是把自然的法则即“先天之法”与艺...
关键词:石涛 《画语录》 一画之法 先天后天之法 
论张爱玲《色·戒》中的“麦格芬”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148-153,共6页徐可超 
2016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项项目"文学微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编号:WJD201607)的研究成果
在张爱玲小说《色·戒》中,暗杀易先生的目标及行动并不存在,因为文本上不见一字可以表明相关人物怀有这一目标,并采取了相应行动,而许多迹象却都能显示他们的目标及行动与之相悖,可以说它是作者着意采取间接、含混、映衬等描写手法所...
关键词:张爱玲 《色·戒》 麦格芬 意象 主题 
走出迷宫的另一条小径——由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读法达至其隐喻的实质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07-111,共5页徐可超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5lslktwx-27)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篇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小说,并非试图利用"时间"建立一种"宇宙主义"的图式,也并非一篇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而是采用隐喻、反讽等一系列艺术手段,传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历...
关键词:博尔赫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 隐喻 反讽 历史 
由“对”而观顾恺之如何“以形写神”
《中国美术》2016年第1期97-101,共5页徐可超 
《魏晋胜流画赞》等三篇画论为顾恺之所作,其中不但提出人物画"以形写神"的命题,也提出一种如何"以形写神"的具体而有效的方法,即"对"。顾恺之认识到,人皆为活动的人,而人的活动都是对象性的活动,活动与其对象相互依持,因而在人物画中,...
关键词:顾恺之 《魏晋胜流画赞》  以形写神 
老子所谓“无为”与“美之为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39-44,共6页徐可超 
"211工程"三期建设子项目"中国历史变革时期文学与文论"研究成果之一
在上古,"为"字常有"谋取"之义。以郭店楚简本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语境的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说法,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代表公利而不谋求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即"...
关键词:《老子》 无为 政治思想  
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论《文心雕龙·原道》篇的主体精神被引量:1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76-80,共5页徐可超 
辽宁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子项目"中国历史变革时期文学与文论"研究成果之一
无论从语源还是语境上说,把《文心雕龙·原道》篇起首二句中的"与天地并生者"理解为"人"都较"文"更加合理。由此可以看出,刘勰通过赞颂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和价值,来确定人所创造的"文"的意义和功能,认为"文"即语言美,是"言"与"心"在"道"...
关键词:《文心雕龙·原道》 主体精神 语言美 
《老子》“无为”辨被引量: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9-13,共5页徐可超 
辽宁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子项目
先秦时期",为"一词常有"谋求"之义。以郭店楚简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的语境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为无为"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而不谋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期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化过程中...
关键词:《老子》 无为 政治思想 郭店楚简 
墨子社会思想的理性色彩与其“非乐”论的袪魅性质被引量:2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71-75,共5页徐可超 
辽宁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子项目"中国历史变革时期文学与文论"研究成果之一
20世纪60年代在墨子研究中形成的"出身决定论"观念至今依然存留,这就影响了对其思想形成更为恰当的看法,乃至把"天志"、"明鬼"、"非乐"等主张中的历史进步性因素理解为"狭隘性"。抛开对墨子没有确实根据而被认定的"小生产者"出身,则可...
关键词:墨子 理性 “非乐” 
论喜剧小品《不差钱》中的人性与同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55-59,共5页徐可超 
从喜剧性的类型看,小品《不差钱》属于康德、黑格尔以来的一些文艺理论认识到并标举出的"辩证的肯定性喜剧"。这类喜剧与莫里哀《达尔杜弗》、果戈理《钦差大臣》一类"彻底的否定性喜剧"有很大区别,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娱乐,也在于传达...
关键词:喜剧性 人性《 不差钱》 
重建文学批评学科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被引量:2
《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2期192-196,共5页徐可超 
当代文论"失语症"与文论学科秩序的不合理有一定关系。在文论学科中,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主从关系倒置,且缺少实际的批评,造成了文论实践性的贫弱。重建文学批评学科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先决条件。"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一个误区,是试图...
关键词: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古代文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