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聚航

作品数:53被引量:378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刑法刑法规范刑法解释风险刑法风险社会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财经政法资讯》《江苏警官学院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法学论坛》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我国单位受贿罪的立法审思与完善路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76-83,共8页利子平 石聚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刑法交互解释研究”(19FFXB037)。
对历次刑法修正进行梳理可发现我国单位受贿罪立法的基本特点,犯罪圈设定较为慎重,仅处罚国有单位的受贿行为。在行为构造上,单位受贿罪保留了自然人受贿罪的痕迹,但又有自身的构造。在罪量因素上,单位受贿罪和自然人受贿罪存在较大的...
关键词:单位受贿罪 立法审思 行为模式 罪量标准 
寻衅滋事类案件中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与规则重构
《法律方法》2021年第1期279-294,共16页石聚航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刑法交互解释研究”(项目编号:11FFXB307)的阶段性成果;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刑法积极主义及其法治限度研究》(18FX03)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对寻衅滋事类案件中防卫的司法判例观察,可归纳出实践中的基本逻辑:寻衅滋事是不法侵害。不法侵害人倒地后,通常被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属于事后防卫,但在定性上多被认定为防卫过当。寻衅滋事类案件升级后,尽管有少数案件可以适...
关键词:寻衅滋事 正当防卫 司法认定 
未遂犯的处罚范围及其规则重构被引量:3
《政治与法律》2020年第12期146-160,共15页石聚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刑法交互解释研究”(项目编号:19FFXB037);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刑法积极主义及其法治限度研究”(项目编号:18FX03)的阶段性成果
在我国,司法解释在个罪的未遂犯处罚模式上采取了对部分罪名明示处罚和严重犯罪一律处罚的立场,然而对于未明示的轻罪是否也要处罚并不明确。在个罪未遂处罚范围问题上,司法解释同时存在一律处罚、通过客观要素限制处罚、通过情节严重...
关键词:未遂犯 基本犯 加重犯 处罚范围 
司法解释中的出罪事由及其改进逻辑被引量:15
《环球法律评论》2020年第3期101-116,共16页石聚航 
作者主持的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刑法交互解释研究”(19FFXB037)的研究成果。
我国司法解释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出罪事由。从类型上可分为但书模式、罪后情节模式和预防必要性降低模式。然而,司法解释中出罪事由的逻辑存在一系列瑕疵,主要表现为:过度夸大但书的功能,导致构成要件的虚化;刑事政策不当渗透刑法规范引...
关键词:司法解释 出罪事由 改进逻辑 犯罪论体系 
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的规范解释被引量:4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117-128,共12页石聚航 谢文婷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立法研究中心招标项目“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研究”(JD17097)
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中的持有应当采取合目的扩大解释的立场,没有合法正当根据是其核心要义。当《刑法》明确区分储存和持有时,持有的范围应当限缩解释。在《刑法》没有区分时,应当将本罪中的持有理解为包括储存。非...
关键词:非法持有 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 规范解释 
刑法学研究的类型化思维及其教学运用被引量:1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112-118,共7页石聚航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18FX03)
刑法解释中概念思维模式存在因对概念理解机械而导致刑法适用僵化、难以拓展刑法用语的可能含义、无法应对疑难问题等瑕疵。刑法学教学应当摒弃纯粹的概念演绎,强化类型化思维的应用,其特质契合了刑法规范的属性,刑法规范是基于类实施...
关键词:类型化思维 刑法教学 刑法规范 
刑法司法解释中并罚数罪的类型及其反思被引量:2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64-72,共9页石聚航 胡晓燕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刑法积极主义及其法治限度研究"(18FX03)
刑法理论通说采取构成要件齐备说作为认定数罪的依据并不合理,并且方法上缺乏实证性。以刑法司法解释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笼统地采取构成要件标准说会导致一行为构成数罪的不合理情况。现行刑法司法解释中并罚的数罪可分为一行为的...
关键词:刑法司法解释 并罚的数罪 适用类型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规范解释被引量:11
《政治与法律》2018年第8期42-52,共11页石聚航 
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项目"裁判文书中刑法目的解释的实践运用研究"[项目编号:CLS(2017)D57]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刑法并未明晰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法益,司法实践中出现将对行业商品声誉的损害行为也认定该罪的扩大化裁判倾向。该罪法益应当是基于个体经营者利益的反射利益。反向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以及只是对行业商品声誉的...
关键词:商业信誉 商品声誉 捏造 虚伪事实 未经核实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严重”的法理重述被引量:80
《法学研究》2018年第2期62-75,共14页石聚航 
中国法学会2017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裁判文书中刑法目的解释的实践运用"(CLS(2017)D57)的阶段性成果
"情节严重"的认定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关键问题之一。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的认定采取了混合认定模式,这容易导致犯罪评价次序错位、"情节严重"内涵不清、刑法有演变为风险防控法之虞、司法实践认定"避难就易"等后果。理论上应当明确...
关键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情节严重 混合认定模式 
刑事裁判文书中目的解释的实践运用被引量:5
《法学家》2017年第5期131-143,共13页石聚航 
通过对刑事裁判文书中目的解释的实践运用研究,表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待目的解释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观目的解释与客观目的解释的选择性运用,须根据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而定。目的解释不是决定性的解释方法,各种解释方法之间也不存在...
关键词:目的解释 刑事裁判文书 文义解释 体系解释 法定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