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雄

作品数:15被引量:6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高校博士后高校教师教师管理心理契约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成人教育》《商场现代化》《高教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学战略联盟中社会资本的整合问题研究被引量:1
《高教探索》2015年第2期32-35,共4页苏秋斌 吴树雄 
大学战略联盟是高校积累和扩展社会资本的一种关键的制度化形式,但联盟并不局限于招生、考试、教学等方面的一体化制度框架,更涉及到联盟成员间社会资本的整合利用问题。只有联盟成员通过内部社会资本优化,以有效体制整合彼此成员之间...
关键词:大学战略联盟 社会资本 整合 
基于岗位分类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多元化聘用制度探析被引量:2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4年第2期44-49,共6页王喆 叶志锋 吴树雄 余其俊 
本文在介绍高校人事聘用制改革政策的依据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人事聘用存在定编政策实施效果不够理想、分类管理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能进能出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我国应建立以岗位分类为基础的多元化灵...
关键词:岗位分类 聘用制度 高校人事管理 
着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被引量:3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年第5期5-10,共6页孙峰 谢先法 吴树雄 李文芳 
知识经济时代,要加强人才资本管理,其中对于高校而言最重要的一环是加强人才资本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着力点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大对其物质资本的投入;二是要系统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培养体系;三是要改革创新人事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本...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队伍建设 
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被引量:8
《高教探索》2013年第2期47-51,共5页朱志成 刘海飞 贺东 李文芳 吴树雄 
广东省博士后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2rs-N5120540)的研究成果之一
广东是全国最早进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探索的省份之一,28年来建设成效显著,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逐步形成了省级政策主导和地方政策支持的实践基地政策体系,创造性地提出并发展了"双协议"合作建设的基地建设模式,并形成了规模...
关键词:广东省 博士后 创新实践基地 
台湾成功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及其启示
《世纪桥》2009年第15期84-86,共3页吴树雄 魏昉 
教师是大学灵魂。教师评价体系构成高校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台湾成功大学的教师评价的机构和体系,并提炼其经验教训,以作为内地高校教师评价工作的借鉴。
关键词:成功大学教师评价 机构 体系 经验启示 
信息化建设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南方某高校教师考核信息化实践被引量:3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201-203,共3页吴树雄 魏昉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高校人事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必须的技术化路径,因此需要进行信息技术与高校人事管理的整合。文章在介绍南方某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信息化建设在该校教师绩效考核系统中的功能...
关键词:高校 人事管理 绩效考核 信息化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式比较被引量:9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年第4期37-42,共6页吴树雄 魏昉 
教师绩效评价对于高校发展和对教师工作成效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奖惩性绩效评价和发展性绩效评价两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介绍西方高校绩效评价的一些做法,结合我国高校的体制特点,提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高等学校及...
关键词:高校 教师绩效评价 模式比较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被引量:16
《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13期33-34,共2页吴树雄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实体,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在高校评价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胜任力评价应构建科学的模型,体现既定的导向。可以准入资格、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健康水平为维度,设计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 胜任力 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 
加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10期77-79,共3页吴榜中 郑小娟 吴树雄 
随着高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网络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正蓬勃发展,也逐渐被社会认同和接受。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如何加强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工作,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做好网络教育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网络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
关键词:网络教育 思想教育 网上校园文化 
试论商标的“静态近似”与“动态近似”——“新高固力”侵犯“高富力”商标专用权案引发的法律思考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25-27,共3页刘平 吴树雄 
商标局在核准商标注册时,通常只进行商标图样的比对,而不考虑商标与其他因素的结合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故商标局对商标近似的认定是一种“静态近似”。与商标局不同,人民法院或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商标与其他因...
关键词:商标 静态近似 动态近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