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慧

作品数:11被引量: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长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文选》文选文化心理《舞赋》汉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今古文创》《作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社会科学家》更多>>
所获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两都赋》看班固的“颂汉”意识
《今古文创》2024年第42期17-19,共3页赵文闯 张铁慧 
东汉伊始,迁都之争颇为激烈。“都雍”“都洛”成为赋家的焦点。班固《两都赋》作为东汉时期的典范之作,弘西都之形胜,颂东都之仁德。赋中体现的不仅是班固重视仁德礼仪、文教法度的京都文明观,而且还包含着浓烈的颂汉意识,履行文学为...
关键词:颂汉 班固 《两都赋》 
论魏晋时期诔文由重述德向重哀情的转化——以《文选·王仲宣诔》为视角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9期16-18,共3页张铁慧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昭明文选>文体研究"(2013B205)
诔从产生之初到魏晋时期,其体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诔文最初的功用是重在述德,春秋时期开始对传统体式进行突破,述德写哀并举。及至汉末魏晋,寄托个人哀思成为诔文的主要功能。萧统《文选》诔文首篇为曹植《王仲宣诔》,此诔写...
关键词:述德 写哀 文学自觉 文学化进程 
现代《文选》学文体研究综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20-22,共3页张铁慧 刘希瑞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3B205).
《文选》文体研究一直是《文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种类繁多,一直也是争议较多的一个领域.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文选》文体研究状况加以分析与总结,并对现有研究成果作一梳理与分析,希望对《文选》文体学研究起一些推...
关键词:《文选》 文体 文体辨析 
从《古诗十九首》看东汉士人的忧生忧世情结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期39-41,共3页张铁慧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61号);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1B379);长春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长师院社科合字[2009]008号)
被后世冠以"风余"、"诗母"之称的《古诗十九首》,堪称"风骚"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诗歌艺术的丰碑。内容多写离别感伤、游子思乡、人生苦短、失意沉沦,其语言率真,情感温婉。这些充满感伤和愤慨的悲咏,又恰恰体现着那个时代失意士人难...
关键词:忧生 忧世 自我觉醒 个体生命 
论汉赋蕴含的传统文化——以《西京赋》为视角
《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11期131-134,共4页张铁慧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61号;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1B379:长师院社科合字[2009]008号
张衡《西京赋》是汉代最后一篇京苑大赋,也是前人赋宫殿、畋猎、山川、京城集大成之作。赋文假借凭虚公子之口,从宫殿建筑、离宫别馆、城郭宅第,到商贾游侠、上林禁苑、杂技百戏、微行淫乐,极尽西京的奢靡豪华。虽然此赋作者意在通过对...
关键词:汉大赋 文字崇拜 百戏 文化心理 
《文选·答宾戏》折射的汉代文人情绪
《作家》2011年第20期131-132,共2页张铁慧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61号,长师院社科合字[2009]008号
班固在《答宾戏》中,以宾主问答的方式,阐明"立言"的价值,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而发出的渲泄情绪。同时,班固以积极的方式化解内心的焦虑,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积极的文化心理。作为汉代文人的代表,班固的思想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折射出汉...
关键词:《文选·答宾戏》 立言 个人情绪 怀才不遇 文化心理 
傅毅《舞赋》蕴含的汉代文化气息被引量:3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58-60,共3页张铁慧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61号);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1B379)
傅毅关于舞蹈的名篇《舞赋》,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汉代舞蹈形态,并对当时极为盛行的盘鼓舞作了精美绝伦的描绘。傅毅在赋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乐舞观,并指出郑卫乐舞与雅声之别在于雅俗相得益彰。傅毅对这种俗乐新声的充分肯定,相对儒...
关键词:盘鼓舞 郑卫之声 乐舞观 汉文化 
叶嘉莹与《文选》诗李善注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70-74,共5页张铁慧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259);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8]第270号)
对《文选》诗李善注的研究一直是"文选"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加拿大籍华人教授叶嘉莹在其《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中多处提到李善注,对李善注的一些观点叶嘉莹教授或存疑,或否定,而叶的一些观点往往为李善注研究者所忽略。叶的这些观点...
关键词:叶嘉莹 《文选》诗 李善注 佐证 
试论萧统诗歌观在《昭明文选》嵇康诗中的体现被引量: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9年第11期10-11,共2页张铁慧 刘雁 
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号:2006第自61号课题名称:<昭明文选>嵇康诗研究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既然是选集,编选者就会依据一定的标准收录作品。对仅次于赋的诗类作品的选取,更是充分体现了萧统的诗歌观。《文选》的编撰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为文人的遣词造句提供了范本。因此,选文和选诗更...
关键词:嵇康 萧统 选诗观 辞采 情感 
论“中和”美学思想产生的哲学渊源被引量: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75-77,共3页王晓恒 张铁慧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07第208号);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08第270号)
先秦"中和"美学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和"美学思想产生的主要哲学之源,"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和"思想的演绎派生,而"中庸"思想则是"中和"思想的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中和” 哲学 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 中庸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