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安

作品数:23被引量:2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比较文学儒家宗教性儒教祭礼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世界汉学》《人文之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学跨学科研究在中国的推进路径被引量:1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22年第4期40-54,共15页王定安 
当今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新文科”建设提上日程,学科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务之急,文学学科在这一趋势下承担着较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新设的“交叉学科”门类下文学参与学科培养,因此文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得到彰显...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 文学本体论焦虑 整体性 
“重要窗口”建设期浙江媒体的“智治”赋能——以“枫桥经验”为例被引量:5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第10期36-40,共5页王定安 姚奕涵 
"重要窗口"建设期,浙江省以"整体智治"为目标,着力于全面提升治理能力。而要真正实现"整体智治",除了通过数字化改革来完成整体性的制度设计外,也需要提升民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建立起会"思考"的"整体智治"系统。当前,诸如"枫桥经验"和...
关键词:整体智治 数字赋能 枫桥经验 
由因性达超性:明清之际的儒家“超越性”问题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121-128,共8页王定安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
关键词:超越性 利玛窦 阿奎那 中庸 凌廷堪 戴震 
中国语言文学跨学科培养机制改革——以中美比较文学专业为中心被引量:2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330-335,共6页王定安 
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9121)(2019101)。
技术的进步倒逼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跨学科发展,美国多数高校的英语系、比较文学系正在加速推进。中国语言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亟需迎头赶上,需要顶层设计与各大学调动积极性,以建立具备柔韧性的跨学科机制为核心目标。鉴于跨学科的内在要...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比较文学 跨学科 柔韧性 
“抗疫复产”过程中电视的叙事功能与形式——以杭州综合频道为例被引量:2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年第6期101-104,共4页王定安 
在"抗疫复产"过程中,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以"数字赋能抗疫复产"为主线,充分发挥出叙事性功能,将城市技术治理的速度与人性的温度有机结合。该频道的《医手手记》栏目,对于"叙事医学"领域尤具创新价值。
关键词:数字赋能 新冠肺炎疫情 叙事医学 
明清之际中西祭礼之割裂暨“比较经学”之重新展开
《宗教与历史》2020年第1期241-253,295,共14页王定安 
明清之际关于中国礼仪之争,反方以天主教弥撒来裁度儒家祭礼,辩护则将弥撒与祭祀区隔为两不相关。"弥撒是否祭祀"的话题,于同时期的欧洲正在激烈地上演,在华因受到抑制未得以充分展开。如今重新审视以阿奎那"对象"与"方式"两相统一的祭...
关键词:弥撒 祭祀 中道 比较经学 
用手机微课堂辅助比较文学教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9年第11期00218-00218,共1页王定安 
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校级专业核心课程比较文学"项目成果。
手机微课堂是改善比较文学教学修辞学效果的辅助手段之一,值得尝试。以学生接受效果为导向为原则,栏目设置要坚持极简风格,微视频的内容需要精简。微课堂要保持活跃度,需要常保持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关键词:手机微课堂 比较文学 教学 
中国传统礼仪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人文之友》2019年第17期113-113,共1页王定安 
中国传统礼仪课程基本定位在文化素质课,包括礼仪、节目、餐饮、书信、服饰等内容.为避免该课程变成博物馆式的解说,需要用当代的问题意识来激活传统,也需要全球性和跨学科视野.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 文化素质课 
媒介仪式视域下禹陵公祭电视传播路径分析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5期45-48,共4页王定安 吕子安 
公祭的价值传播依赖以电视直播为核心的媒体融合,禹陵公祭的地方性色彩决定其对浙江媒体的路径依赖。然而,电视传播的实践表明禹陵公祭与黄陵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由内而外,先凝炼主题,合理设计好匹配的仪式,进而将媒体仪式叠加到...
关键词:禹陵公祭 电视直播 媒介仪式 
阿奎那“宗教”观与儒家“宗教性”之考量
《宗教与历史》2018年第2期72-91,258,共21页王定安 
'中国礼仪之争'的实质乃是儒家祭礼之'宗教性'问题,多明我会士万济国以阿奎那的祭礼神学为理论根据,以严苛的'取代论'方式评判儒家祭礼,耶稣会士李西满的反驳则在有限的诠释空间中背离了儒家'原意',以人文性遮蔽宗教性。回到阿奎那的宗...
关键词:祭礼 宗教性 儒教 取代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