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峰

作品数:21被引量:9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现代汉语自然会话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教育专业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发文期刊:《对外汉语研究》《语言科学》《湖南社会科学》《语言研究集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汉语总括副词的演化进程考察被引量:1
《语言研究集刊》2023年第1期9-31,384,共24页刘承峰 陈振宇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汉语量化范畴:基于语用数、间接量化和单调性理论的方案”(项目编号22FYYB00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形式语义学的汉语研究与形式语义学理论创新”(项目编号22&ZD295)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汉语中,总括副词“皆、都、全、尽”表唯一论元的聚集、耗尽或齐全。“皆、都、全、尽”可以左指,作为非直接限定,量化对象受语用制约,是一种间接量化,如有多个成分,则被凸显的主题获得全称量化解读;总括副词与“很多”类主观大量...
关键词:总括副词 间接量化 主观性 演化 
2016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暨第三届联席会召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回顾与发展创新被引量:2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年第1期92-92,共1页刘承峰 王佳宁 牟蕾 
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承办的“2016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暨第三届联席会,,隆重召开,全国60余家院校、出版...
关键词:本科专业建设 对外汉语 国际教育 联席会 教育专业 高校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再谈总括副词“都”被引量:1
《对外汉语研究》2015年第2期12-27,共16页陈振宇 刘承峰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项目“现代汉语及方言中的否定问题研究”(批准号:12AYY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句法与语义计算研究”(批准号:13YJA7400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总括副词“都”左边的成分为句子的突显主题,右边的成分为句子的信息或对比焦点成分。只有在复数事件中,当“都”的左边有空间复数成分作为突显主题,并且事件具有同一性时,这一主题才会获得全称量化意义,只要缺少一个条件,它就不...
关键词:总括副词 复数事件 主题焦点 全称量化 排他性 
首届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召开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96-96,共1页刘承峰 
2014年是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设立30周年,为了高效培养在国内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在“2013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北京语言大学)上,由华东...
关键词:国际教育 北京语言大学 专业负责人 第二语言教学 专业设立 中外文化交流 联合倡议 方案优化 刘承 性交流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被引量:1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165-177,183,共13页刘承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数量’范畴研究"(12CYY048)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汉语中的"主观性"研究集中于"主观量",即言者对句中现实数量相对于预设量"向大"或"向小"的偏移主观评价。如果改变考察角度,可以发现量的"主观性"本质内涵与"主观量"并不相同,而应是基于"单位比较基点"所对应的"现实比较量"与"潜在...
关键词:主观性 副词 非自然会话 偏移 逼近 
基于新媒体的当代政治流行语传播研究被引量:5
《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242-245,共4页刘承峰 
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项目"网络语言文字使用动态研究与分析"的部分成果
政治流行语是基于时代嬗变而催生并映射政治生活的新型言语表述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代政治流行语的产生及传播受到新媒体的深刻影响,其本质是宣泄公众情绪的形式载体,群体情感驱动或者利益驱动控制其产生。此外,语言的深层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 政治流行语 传播 语言 
非自然会话的语体特征及信息流向——一项基于语体学方法的考察被引量:1
《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4期78-86,共9页刘承峰 
语体分类有多种维度,以准备性/随机性、单向性/交互性、在场/非在场、即时/非即时和冗余/非冗余等语体特征为依据,可区分出自然会话和非自然会话。非自然会话基于交际过程中的准备性,必然在信息传递方向上具有单向性,倾向于传递冗余信息...
关键词:非自然会话 准备性 信息 
利津方言“着”研究被引量:1
《语言研究集刊》2012年第1期196-207,358,共13页刘承峰 
利津方言中的"着"[t∫ou]是具有多种语法意义的复杂词项。"着1"和普通话中的体助词"着"一样,是一个进行体标记,表示一种状态或动作的过程。"着2"是一个完成体标记,关注一个动作的终结或结果。"着3"是一个可能性标记,表示一个动作的可能...
关键词: 进行体 完成体 可能性 时间连贯 条件复句 语篇话题 
数的一致性假设被引量: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113-119,155,共7页刘承峰 陈振宇 
现代汉语在句法上没有"主谓/谓宾一致性"的强制要求,但在语义上有此要求,即"数的一致性假设":必有论元和事件论元在数上须一致,可有论元不能少于必有论元。为了证明以上假设的普遍适用性,需要对"数"重新考察:区分实体参与事件的内部方...
关键词:数的一致性 最小量 实体参与事件方式 
“数”范畴的修辞视角被引量:7
《修辞学习》2009年第4期34-42,共9页陈振宇 刘承峰 
"数"范畴的修辞机制是测量,测量的关键是单位,最常用的单位是个体,它可用同质性来定义,这形成了语法上的单、复数对立。当测量机制与语法形式不一致时,尤其是当用事件要求的最小量作为单位时,认知机制总是战胜语法,并形成修辞数现象。
关键词: 测量 单位 个体 同质性 最小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