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靓

作品数:31被引量:7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民族共享农牧民SWOT分析现代民主更多>>
发文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青海社会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研究被引量:1
《山西农经》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李秀秀 王世靓 
2022年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揭榜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新时代青海‘三农’问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ZD2201);青海大学2021年中青年基金项目“情感治理视角下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的建设研究”。
当下农旅融合成为地方增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SWOT分析法,对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农旅融合发展进行条件分析,厘清该区目前农旅融合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结果发现,湟中区农旅融合具有资源丰富、位置优越...
关键词:农旅融合 产业高质量发展 SWOT分析法 
黄河流域九省(区)农业生态效益率评价分析(2016—2020年):基于DEA模型的测算被引量:1
《山西农经》2024年第2期1-5,共5页马金花 王世靓 
2022年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揭榜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新时代青海‘三农’问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ZD2201)。
为了分析黄河流域九个省(区)2016—2020年的农业生态效率,基于数据包络法,结合投入产出冗余率进行测算,得出结论如下。2016—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黄河流域九省(区)五年内总体的农业生态效率处于无...
关键词:农业生态效率 黄河流域 数据包络法 
互联网时代下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综述
《中国商论》2022年第23期59-61,共3页郭海君 王世靓 
2022年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揭榜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新时代青海“三农”问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ZD2201);青海大学2018-2019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案例教学课程《农业政策学》(立项号018)。
“互联网+旅游”模式将互联网与旅游业有效结合,推动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本文以128篇期刊文献为样本,梳理并分析近年来互联网时代下国内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研究动态。研究发现:目前研究热点集中在旅游目的地产品营销及创新方面,并从旅游...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旅游 旅游目的地营销 旅游发展 研究综述 
国家公园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构建——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被引量:7
《青海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63-72,共10页尹月香 王世靓 郭圣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的社区营造研究”(20BMZ064)。
生态文明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国家公园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探索将破解中国自然保护地多头管理局面的历史困境。采用SWOT分析法厘清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过程中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关键词:祁连山国家公园 共建 共治 共享 
学习者向SPOC学习模式转型中的适应问题研究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年第20期11-16,共6页陈农 王世靓 纪雷 
青海大学2017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在线学习模式下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案例研究”(编号:JY2017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MOOC课程团队建设”(编号:2016-CYJ-008)的资助。
当前的研究在讨论从传统面授学习向基于SPOC的学习模式转型时,大多忽视了学习者因学习惯性而遇到的适应障碍。文章在自我调节学习和工作特征模型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质性的研究方法,对SPOC模式下如何突破学习惯性、如何帮助学习者尽快...
关键词:自我调节学习 学习惯性 工作特征模型 SPOC模式 
他者性视角下互嵌空间建构的阻滞因素及其消解被引量:2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王世靓 王伯承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15BSH117);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14ASH010);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三江源生态移民城镇化与社会适应性研究"(14CGL028);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公平视角下青海藏区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16CMZ038)
从国家治理方略层面来说,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路向之一是积极建构互嵌空间,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互嵌空间拥有地理、交往和精神三维属性和自身的建构机理,对应于他者性视角下的认知、互动与意识三层面。互嵌空间建构的阻滞因素包括我...
关键词:互嵌空间 他者性 共享共生共在 阻滞 消解 
信任视角下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实证研究——基于青海藏区的调查分析被引量:7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96-101,共6页王世靓 伍嘉冀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15BSH11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平视角下青海藏区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16CMZ03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江源生态移民城镇化与社会适应性研究"(14CGL02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系统治理研究"(16ZDA083)
信任机制作为冲突缓冲带是促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关键要素。文章以青海藏区三个民族社区的调查数据为例,着重分析社区邻里信任、政治信任与民族互嵌的关系,通过构建模型加以验证。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各民族的社区邻里信任...
关键词:信任机制 社区邻里信任 政治信任 民族互嵌 
公共性视野下的民族互嵌型社区探析被引量:17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2期49-54,共6页王世靓 王伯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15BSH1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西藏农牧民的可持续生计与就业问题研究"(14BMZ08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14ASH010)阶段性成果
"公共性"是促成当代"社会团结"的重要机制。公共性既是民族互嵌型社区的本质内涵,又是民族互嵌型社区发展建设的根本动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积极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公共性的内在...
关键词:公共精神 民族互嵌型社区 民族关系 公共性供给 实践路径 
通婚视角下青海省主要世居民族的“互嵌”考量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72-77,共6页王世靓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15BSH117)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以青海省两市六县婚姻登记档案为例,通过1994-2015年间城镇居民民族通婚的登记结婚与离婚数据,尝试分析青海省世居城镇居民的"互嵌"情况,并附以田野调查数据加以验证,研究当地居民的民族通婚情况与意愿,以期对当前青海省主要世居民...
关键词:民族通婚 青海 民族互嵌 
文化间性视阈下的民族互嵌及其政策意蕴被引量:5
《理论导刊》2017年第6期23-25,29,共4页王世靓 纪晓岚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15BSH117);2014年度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西藏农牧民的可持续生计与就业问题研究"(14BMZ0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文化层面来说,当前的民族互嵌研究还应关注民族间交往互动的隐形地带,即文化间性。实现交往理性、促进民族互嵌的基本原则有三:一是就不同民族而言,主体与主体互为条件的共在是各民族文化间性存在之前提;二是理解差异,尊重他者,运用...
关键词:文化间性 民族互嵌 交往理性 民族政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