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武

作品数:13被引量:1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主客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选择论爱因斯坦辩证法更多>>
发文领域:社会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哲学研究》《人文杂志》《哲学动态》《江汉论坛》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主客体的双向选择及其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超越
《江汉论坛》1989年第6期9-15,共7页王振武 
近年来,笔者提出了选择论的哲学设想。然而,一些论者仍然囿于传统的哲学范式,试图把选择问题纳入反映论中来解释。他们从唯物主义一元论出发,认为所谓选择就是从客观给定的、自在的、多种多样的对象和现象中,在同一时间内主体有选择地...
关键词:双向选择 思维选择 主客体相互作用 潜意识 显意识 思维方式 实践活动 康德 唯物论 客观存在 
论生产力实现的双向选择机制
《生产力研究》1989年第5期14-18,共5页王振武 
历史是人选择的。但人们为了能够选择历史,必须首先选择生活。而为了选择生活,又必须选择生产—技术活动,通过生产—技术活动的选择,与自然界进行直接接触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历史主客体的第一种也是最基本的相互作...
关键词:人工自然 技术活动 主体能力 选择机制 人与自然 天然自然 主体性 自然物质 技术工具 选择能力 
选择与转化(续)
《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54-60,共7页王振武 
5.结构、功能与选择 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结构反映着事物的时空特性,如果没有一定的相对稳定和固定的结构方式,就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存在。然而,结构不能完全归结为构造,它包含着元素之间有选择的相互作用,因而含有...
关键词:辩证法 宇宙 物质系统 因果律 反思方式 相互作用 因果联系 涨落 相互转化 客体 
选择论的方法论意义被引量:10
《哲学研究》1988年第11期27-35,共9页王振武 
哲学界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把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向了主体自身的认识。拙作《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发表之后,不少同志针对我的看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目前在认识的本质问题讨论中,出现的多种观点并存的态势,应该...
关键词:微观客体 相互作用 认识本质 选择论 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 客观性 主体性 实践活动 认识论 
选择与转化
《人文杂志》1988年第5期57-61,共5页王振武 
1.决定论、非决定论与选择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之争,是近、现代科学和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争论的实质是:动力学规律和统计规律谁是对自然界最基本的描述。虽然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人类最优秀的大脑在这里碰撞出来...
关键词:非决定论 统计规律 动力学规律 现代科学 自然界 哲学 理性 碰撞 物质系统 相互作用 
略论认识的双向选择
《求索》1987年第6期42-46,共5页王振武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为了批判马赫主义曾系统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其中之一是:“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该书第57页)这里列宁把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归结为反映...
关键词:认识结构 认识对象 双向选择 主客体 物质世界 结构选择 对象选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被反映者 中介作用 
论认识过程的选择模式
《现代哲学》1987年第S1期44-48,共5页王振武 
在《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一文中,笔者认为,认识的本质不是反映,而是选择,并讨论了选择的一般性质和内容。在本文中,笔者拟把选择机制置于认识过程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来考察,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主客体错综复杂...
关键词:实践活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阶段 相适应 认识过程 内在联系 特殊性 科学事实 主体 
认识选择论再探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7年第4期34-38,共5页王振武 
在我们所处的伟大的现时代,人类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和发明,成为人类科技文化史上的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相应地,立足于时代精神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应当从经典形式发展到现代形式。近年来,哲学界和科技界的一些同...
关键词:现代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反映论 主客体 认识结构 现代形式 辩证法 基本原理 
选择与思维创造被引量:1
《人文杂志》1987年第1期35-38,34,共5页王振武 
思维的创造性是当前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思维的创造性是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管理学、科学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共同课题。每一学科因其研究的对象不同,所选择的视角或参考系也不同。哲学认识论对思维创造性的研究,既要立...
关键词:思维创造 假说 思维的创造性 主客体 直觉思维 对思维 哲学认识论 思维方法 理论选择 发散思维 
反映 选择 信息被引量:1
《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209-209,共1页王振武 
刘长林同志在《论信息的哲学本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信息的哲学本质,读后使人颇受启发。然而,我觉得该文的基本观点值得商榷。文中,刘长林同志开宗明义地指出:'信息是反映出来的事物属性',从这一前...
关键词: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 选择问题 哲学本性 哲学本质 中国社会科学 信息定义 基本观点 可能性 主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